河套文化
指“河套人”化石(“中国新人”化石)代表的文化。1922年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南部乌审旗境内萨拉乌苏河河岸沙层中发现。地质年代属更新世晚期,距今约3万5千年。所发现的化石有左上侧门齿一枚,同时发现脊椎动物化石45种。1956年在该地区内又发现顶骨化石一块和股骨一段。70年至80年代复发现19种化石,包括顶骨、额骨、下颌骨、股骨、腓骨和胛骨等,为我国人类化石数量发现最多的地区。有6件化石是在晚更新世原生地层中发掘出土的。考古学界将此化石所代表的文化命名为“河套文化”。
指“河套人”化石(“中国新人”化石)代表的文化。1922年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南部乌审旗境内萨拉乌苏河河岸沙层中发现。地质年代属更新世晚期,距今约3万5千年。所发现的化石有左上侧门齿一枚,同时发现脊椎动物化石45种。1956年在该地区内又发现顶骨化石一块和股骨一段。70年至80年代复发现19种化石,包括顶骨、额骨、下颌骨、股骨、腓骨和胛骨等,为我国人类化石数量发现最多的地区。有6件化石是在晚更新世原生地层中发掘出土的。考古学界将此化石所代表的文化命名为“河套文化”。
粟末靺鞨诸部之一。见“厥稽部”(2192页)。
见“踏”(2507页)。
见“索南群培”(1832页)。
瑶族传统染织工艺品。其法先以木板二片,镂成各种精美花纹,染时用以夹自织白布,把溶蜡灌入其中,而后去板取布,放进蓝色染缸受染,染后煮布去蜡,即呈现精细的斑花,故名。通常又称“蜡染”,其法流传至今。
442—490北魏高宗文成皇帝拓跋濬皇后。即冯太后。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秦雍二州刺史冯朗女。父坐事受诛,被籍没入宫,由姑母、太武帝拓跋焘之左昭仪扶养。正平二年(452
清代满族医学家。满洲正白旗人。字梦香。由侍卫累官福建总兵。擅长医学,著有《百一三方解》。
唐代在降附突厥人散布地区设置的统治机构。高宗调露元年(679)置。其名称分别为:鲁州、丽州、含州、塞州、依州和契州,治所位于今内蒙古鄂托克旗一带。以唐人为刺史。长安二年(702),并为匡、长2州。神龙
清代拉祜族头人在西盟地区划分的行政单位。同治十二年(1873),拉祜族政治和宗教首领一三佛祖以武力和宗教等手段控制西盟地区后,将该地区划为力索、马散、岳宋、西盟4个“角马”,委任拉祜族和汉族分别管理。
见“口外十二厅”(117页)。
契丹地名。又名白马淀、柳林淀,别作藕丝淀、中会川、长宁淀等。位于永州(今西辽河上游西喇木伦河与老哈河交汇处)东南30里。为契丹皇帝※冬捺钵所在地。史载其东西20余里,南北10余里,地甚坦夷,四望皆砂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