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方剂>丁香豆蔻散

丁香豆蔻散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丁香豆蔻散

药方名称丁香豆蔻散

处方三棱(炮)、木香(不见火)、厚朴(去粗皮.姜汁制)、芍药、肉豆蔻(炮)、人参干姜(炮)、茯苓(白者.去皮),各五两;吴茱萸(汤洗七次.焙)、甘草(炙)、丁香,各三两半;苍术(去皮)七两。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脾胃虚弱,宿寒停积,或饮食生冷,内伤脾胃,泄泻注下,水谷不化,胸满短气,呕逆恶心,胁肋胀满,腹内虚鸣,饮食减少,及积寒久痢,纯白或白多赤少,日夜无度,或脾胃虚寒,泄泻日久,愈而复发者,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一个,擘破,同煎至八分,空心,食前温服。

如不及煎,入盐少许,汤点服亦得。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局方》卷六:丁香豆蔻散

药方名称丁香豆蔻散

处方三棱(炮)5两,木香(不见火)5两,厚朴(去粗皮,姜汁制)5两,芍药5两,肉豆蔻(炮)5两,人参(去芦)5两,干姜(炮)5两,茯苓(白者,去皮)5两,吴茱萸(汤洗7次,焙)3两半,甘草(炙)3两半,丁香3两半,苍术(去皮)7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脾胃虚弱,宿寒停积,或饮食生冷,内伤脾胃,泄泻注下,水谷不化,胸满短气,呕逆恶心,脐腹(疒丂)痛,胁肋胀满,腹内虚鸣,饮食减少;及积寒久痢,纯白或白多赤少,日夜无度;或脾胃虚寒,泄泻日久,愈而复发者。

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3片,大枣1个(擘破),同煎至8分,空心、食前温服。如不及煎,以盐少许,汤点服亦得。

摘录《局方》卷六

猜你喜欢

  • 白蒺藜散

    《银海精微》卷上:白蒺藜散药方名称白蒺藜散处方白蒺藜、菊花、蔓荆子、草决明、甘草(炙)、连翘、青葙子各等分。功能主治肝风目暗疼痛,肝肾虚热生风,目赤涩多泪。用法用量水煎,食后温服。摘录《银海精微》卷上

  • 连柏湿疹膏

    药方名称连柏湿疹膏处方黄连31g,黄柏31g,白芷31g,轻粉3g,冰片3g。制法前三味药,共研为细末,再加后二味研匀,最后加蛋黄油调成油膏。功能主治慢性湿疹。用法用量外用。摘录《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 雷真君逐火丹

    药方名称雷真君逐火丹处方当归4两,生黄耆3两,茯苓3两,大黄5钱,甘草5钱,黑荆芥3钱,防风1钱,黄芩3钱。功能主治汤火伤。用法用量水煎服。注意不可内饮冷水,饮则必死。若外用冷水淋洗,涂以凉药,毒火逼

  • 经痛饮

    《仙拈集》卷三:经痛饮药方名称经痛饮处方元胡1钱,当归1钱,蒲黄(炒)1钱,干姜(炒黑)1钱。功能主治行经作痛。用法用量水煎服,再饮好酒2-3杯。3次全愈。摘录《仙拈集》卷三《仙拈集》卷三:经痛饮药方

  • 扶桑至宝丹

    药方名称扶桑至宝丹别名扶桑丸(《医方集解》)、桑麻丸(《医级》卷八)。处方嫩桑叶数十斤(须择家园中嫩而存树者,采集后,用长流水洗,摘去其蒂,晒干)巨胜子制法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养血祛风,润肠

  • 加减逍遥散

    《医学入门》卷七:加减逍遥散药方名称加减逍遥散处方牡丹皮白术各4.5克当归芍药桃仁贝母各3克 山栀黄芩各2.4克桔梗2.1克青皮1.5克甘草0.3克功能主治治痰中见血。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医学入门》

  • 抵圣丸

    《普济方》卷一九三引《杨氏家藏方》:抵圣丸药方名称抵圣丸处方苦葶苈子不拘多少(于火上隔纸炒过)。制法上为细末,枣肉为丸,如小豆大。功能主治男子妇人头面手足虚肿。用法用量每服10丸,1日3次,食前煎麻子

  • 祛风除湿汤

    药方名称祛风除湿汤处方当归(酒洗)3克川芎2.5克橘红3克赤芍药3克半夏(姜制)3克苍术(米泔制)片术各3克 白茯苓3克乌药3克枳壳3克桔梗2.5克黄连(酒炒)3克黄芩(酒炒)3克白芷2.7克防风2.

  • 清肝宁心汤

    药方名称清肝宁心汤处方钩藤15-30克,丹参30克,合欢皮12克,生珍珠母20克,夏枯草15克,酸枣仁15克,炙甘草3克。功能主治清肝解郁,养心安神。主肝郁气滞,郁久化火,热忧心神。(神经衰弱)用法用

  • 柏黛散

    药方名称柏黛散处方黄柏6克青黛6克功能主治治日晒疮,火癍疮。用法用量各研末。麻油调搽。摘录《洞天奥旨》卷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