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黑海参

黑海参

药材名称黑海参

拼音Hēi Hǎi Shēn

别名黑怪参、黑狗参、黑参

来源药材基源:为海参科动物黑海参、黑赤星海参、米氏海参及期近缘种的全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Holothuria atra Jaeger[Halodeima atra(Jaeger)]2.Holothuria cinerascens(Brandt)[Halodeima cinerascens(Brandt)]3.Holothuria moebi Ludwig

采收和储藏:潜水员下水捕捞多在春、秋季,也可以拖网捕捞,但对资源破坏大,多禁用。捕后除去内脏,洗净腔内泥沙、血污,在盐水中煮约1h,捞起放冷。经曝晒或烘焙至八九成干时,再加蓬叶汁中略者,至颜色转黑时取出晒干。

原形态1.黑海参,一般体长为20-30cm,年老较大个体可达45-60cm,口偏腹面,具触手20个。体背疣足小而少,腹面管足小而密,均排列不规则。皮内骨片:上星桌形体底盘小而不发达,周缘成环形,塔顶共有12个小齿,外围8个水平分出,中间4个竖立。另一种骨片呈简单的花纹样体。

2.黑赤星海参,一般体长20cm左右,背面有多数排列不规则的疣足,腹面管足多而密,口偏腹面,具触手20个,伸展开时其上端稍呈树枝状。皮内骨片有桌形和杆状体。

3.米氏海参,一般体长10-15cm,背面散生少数小疣,腹面管足发达而密。口偏腹面,触手20个,伸展时,其顶端及下方均有分枝而呈树枝状。皮内骨片主要是略弯曲的杆状体,另有特殊的“H”形骨片。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生活时全体深黑色或微带棕褐色,仅管足末端为白色。多成群栖息于潮间带和珊瑚礁沙底,大形个体常栖息于4-6m或更深一些的海底。

2.生活时体背紫褐色,常有明显的7-8个黑褐色斑块;腹面为赤褐色。生活于潮间带珊瑚礁或岩石下。

3.生活时体缘黑褐色或赤褐色,触手为黑色,管足带黄褐色腹面色较浅。

资源分布:1.为我国广东、海南及西沙群岛的习见种。

2.分`布于海南及西沙群岛。

3.分布于福建南部、广东沿岸及西沙群岛。

功能主治养血催奶。主妇女产后乳少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适量。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麂肉

    《中药大辞典》:麂肉药材名称麂肉拼音Jǐ Ròu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鹿科动物小麂的肉。原形态小麂,又名:黄麂,黄猄。形小,肩高约40厘米,体长70~80厘米,尾长可达12厘米,脸部较短而宽

  • 黑心蕨

    药材名称黑心蕨拼音Hēi Xīn Jué英文名Concolorous Doryoteris出处始载于《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蕨类植物门》。来源药材基源:为中国蕨科植物黑心蕨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o

  • 麻风树

    药材名称麻风树拼音Má Fēnɡ Shù别名羔桐、臭油桐、小桐子、芙蓉树来源大戟科麻风树属植物麻风树Jatropha curcas L.,以树皮和叶入药。四季可采,多鲜用。性味苦、

  • 猪蹄

    《中药大辞典》:猪蹄药材名称猪蹄拼音Zhū Tí别名猪四足(《本草经集庄》)。出处《千金·食治》来源为猪科动物猪的蹄。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猪肉"条。性味甘咸,平。

  • 盘石龟

    药材名称盘石龟别名土山龟、石下龟、钻石龟来源葫芦科盘石龟Thladiantha rigrapunctata Kuang, aff.,以块根入药。生境分部江西。性味苦,寒。功能主治主治急性肠胃炎,急性肠

  • 刺沙蓬

    《中药大辞典》:刺沙蓬药材名称刺沙蓬拼音Cì Shā Pénɡ别名猪毛菜、大翅猪毛菜(《东北植药图志》),扎蓬棵(《中国药植图鉴》),风滚草(《吉林中草药》)。出处《中国药植图鉴》

  • 刺糖

    药材名称刺糖拼音Cì Tánɡ别名刺蜜来源豆科骆驼刺属植物骆驼刺Alhagi pseudoalhagi Desv.的分泌糖粒,其种子也入药。夏季将布或纸铺地下,用棍敲打,使糖粒落下

  • 白梅

    《中药大辞典》:白梅药材名称白梅拼音Bái Méi别名盐梅(《尚书》),霜梅(《纲目》),白霜梅(《本草便读》)。出处《本草经集注》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梅的未成熟果实,经盐渍而成。制法

  • 山皂角

    药材名称山皂角别名山皂荚、皂力板子、皂角刺、皂角针来源豆科山皂角Gleditsia horrida (Thunb.) Makino [G. japonica Miq.],以果实入药。生境分部全国各地。

  • 大黑药

    《中药大辞典》:大黑药药材名称大黑药拼音Dà Hēi Yào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菊科植物翼茎旋复花的根。秋季采挖。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约65厘米。根粗壮。叶互生,倒披针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