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瓶蕨

瓶蕨

药材名称瓶蕨

拼音Pínɡ Jué

英文名Auriculed Bristlefern, Auriculed Filmy Fern

别名热水莲

出处始载于《中国植物志》。

来源药材基源:为膜蕨科植物瓶蕨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ichomanes uriculatum Bl.[Vandenboschia auriculata(Bl.)Cope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中型附生蕨类,植株高15-30cm。根茎坚硬,灰褐色,长而横走,被黑褐色有光泽的多细胞节状毛,后脱落;叶腋间的芽密被节状毛。叶膜质,远生,相距3-5cm,沿根茎在同一平面上排成2行,互生,平展或稍斜出;叶柄长4-8mm,基部被节状毛,无翅或有狭翅;叶片披针形,长15-30cm,宽3-5cm,孢子叶与营养叶相似,但较狭且分裂较细,一回羽状;羽片18-25对,互生,无柄;卵状长圆形,长2-3cm,宽1-1.5cm,密接,基部上侧有阔耳片,并常覆盖叶轴,边缘不整齐羽裂达1/2;不育裂片狭长圆形,长4-5mm,宽3-4mm,先端有钝齿,每齿有小脉1条;孢子叶裂片常缩狭或仅一单脉;叶脉多回二歧分叉;叶轴有狭翅或近无翅。孢子囊群顶生于向轴的短羽片上,每羽片10-14个;囊苞狭管状,长2-2.5mm,口部截形,不膨大,具浅钝齿;囊群托突出口外,长约4mm。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2700m的溪边树干上或阴湿岩石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南、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台湾、西藏等地。

性味微苦;平;

归经肝经

功能主治生肌止血。主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干品研末敷;或鲜品捣敷。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全草:味微苦,性平。有止血生肌的功能。外用治外伤出血及刀伤。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蒺藜根

    《中药大辞典》:蒺藜根药材名称蒺藜根拼音Jí Lí Gēn出处《纲目》来源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根。化学成分根和叶含皂甙,甙元有薯蓣皂甙元、芰脱皂甙元、绿莲皂甙元、罗斯考皂甙元。叶尚含

  • 落新妇

    《中药大辞典》:落新妇药材名称落新妇拼音Luò Xīn Fù别名小升麻(《本草拾遗》),术活(《四川中药志》),马尾参、山花七、阿根八、铁火钳(《贵州草药》)。红升麻、马尾参、野开

  • 苦楝花

    药材名称苦楝花拼音Kǔ Liàn Huā来源药材基源:为楝科植物楝Melia azedarach L.和川楝M.toosendan Sieb.Et Zucc.的花。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Melia

  • 蛇莓根

    《中药大辞典》:蛇莓根药材名称蛇莓根拼音Shé Méi Gēn别名三皮风根(《贵州省中医验方秘方》)。出处《纲目》来源为蔷薇科植物蛇莓的根。功能主治《分类草药性》:"治内

  • 洋蓍草

    《中药大辞典》:洋蓍草药材名称洋蓍草拼音Yánɡ Shī Cǎo别名锯草(《中国药植图鉴》),蜈蚣蒿、一苗蒿(《陕西中草药》)。出处《中国药植图鉴》来源为菊科植物千叶蓍的全草。6~8月采收。

  • 蟾皮

    《中药大辞典》:蟾皮药材名称蟾皮拼音Chán Pí别名蛤蚆皮(《医方约说》),癞蟆皮(《中药材手册》)。出处《本经逢原》来源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皮。化学成分皮的特殊

  • 铺地黍根

    《中药大辞典》:铺地黍根药材名称铺地黍根拼音Pū Dì Shǔ Gēn出处《福建中草药》来源为禾本科植物铺地黍的根茎及根。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性味微甘苦,平。功能主治清热平肝,利湿解毒。用

  • 鸭肫衣

    《中药大辞典》:鸭肫衣药材名称鸭肫衣拼音Yā Zhūn Yī别名鸭肫内皮(《本草求原》),鸭肫皮(《药材资料汇编》),鸭内金(《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出处《纲目》来源为鸭科动物家鸭的砂囊的角质内壁。

  • 卵叶贝母

    药材名称卵叶贝母拼音Luǎn Yè Bèi Mǔ别名有瓜石斛、卜谢恣罗玛切瓦(藏名)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来源为兰科植物卵叶贝母兰的全草。7~9月采收。原形态多年生附生草本。根状茎

  • 等宽鳞毛蕨

    药材名称等宽鳞毛蕨拼音Děnɡ Kuān Lín Máo Jué别名喀西鳞毛蕨来源药材基源:为鳞毛蕨科植物厚叶鳞毛蕨的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ryopteris lepidopoda Hay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