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楠木皮

楠木皮

《中药大辞典》:楠木皮

药材名称楠木皮

拼音Nán Mù Pí

出处海药本草

来源为樟科植物楠木树皮

性味海药本草》:"味苦,温,无毒。"

功能主治海药本草》:"主霍乱吐泻,小儿吐乳,暖胃正气,并宜煎服。"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楠木皮

药材名称楠木皮

拼音Nán Mù Pí

英文名Nanmu Bark

出处出自《海药本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樟科植物楠木的树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oebe nanmu (Oliv.) Gamble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剥,洗净,切段,晒干。

原形态楠木常绿乔木,高达30m。小枝细长,幼时有茸毛或细毛,以后逐渐脱落。叶革质,阔披针形或倒卵形,长4-8cm,宽2-5cm,先端突尖,基部楔形,上面光滑,下面有灰色或褐色茸毛,沿主脉及侧脉处尤为显着。聚伞花序腋生,花形小,色绿;花被盘状,裂片6,先端尖形。浆果卵圆形,黑色,长1.3cm;果梗有细毛,顶端膨大。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山地。

资源分布:分布四川、湖北、贵州、云南等地。

性味苦;辛;温

归经脾;胃经

功能主治暖胃和中降逆。主霍乱吐泻转筋;胃冷叶逆;足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煎水洗。

各家论述海药本草》:主霍乱吐泻,小儿吐乳, 暖胃正气,并宜煎服。

摘录《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猜你喜欢

  • 老虎须

    药材名称老虎须别名箭根薯、蒟蒻薯、山大黄、老虎花来源蛛丝草科蒟蒻薯属植物长须果Tacca chantrieri Andre以根状茎入药。全年可采,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性味苦、辛,凉。有小毒。功能主治

  • 油头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油头草药材名称油头草别名大鱼眼草、无喙齿冠草来源菊科油头草Myriactis nepalensis Less.,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湖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性味微辛,凉。功能

  • 羊红膻

    药材名称羊红膻拼音Yánɡ Hónɡ Shān英文名all-grass of Thellung Pimpinella别名羊洪膻、六月寒出处始载于《陕北草药》。来源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缺刻叶茴芹的根或

  • 卷丝苦苣苔

    《中药大辞典》:卷丝苦苣苔药材名称卷丝苦苣苔拼音Juǎn Sī Kǔ Jù Tái别名渣加哈梧(藏名)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来源为苦苣苔科植物卷丝珊瑚苣苔的全草。7~8月采收。原形

  • 《全国中草药汇编》:蕨药材名称蕨拼音Jué别名蕨菜、如意菜、狼萁来源凤尾蕨科蕨属植物蕨Pteridium aquilinum (L.)Kuhn var. latiusculum (Desv.

  • 小黑牛

    《全国中草药汇编》:小黑牛药材名称小黑牛来源毛茛科小黑牛Aconitum bullatifolium Levl. var. dielsianum (Airy-Shaw) Fletcher et Lau

  • 牛大力

    药材名称牛大力拼音Niú Dà Lì别名猪脚笠、山莲藕、金钟根、倒吊金钟、大力薯来源为豆科崖豆藤属植物美丽崖豆藤Millettia specisoa Champ.,以根入

  • 棕榈子

    《中药大辞典》:棕榈子药材名称棕榈子拼音Zōnɡ Lǘ Zǐ别名败棕子(《药材学》),棕树果(《云南中草药》)。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棕榈的成熟果实。霜降前后待果皮现青黑色时采收,晒干。原形

  • 水茴香藻

    《全国中草药汇编》:水茴香藻药材名称水茴香藻拼音Shuǐ Huí Xiānɡ Zǎo别名水茴香来源藻类绿藻门水茴香藻Nitella expansa Allen.,以全草入药。性味辛,平。功能

  • 山羊油

    《中药大辞典》:山羊油药材名称山羊油拼音Shān Yánɡ Yóu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牛科动物青羊的脂肪油。功能主治《秘方集验》:"治心疝:山羊油,不落水者,荷叶包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