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经

十二经脉之一。代号KI。《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素问·阴阳离合论》王注引《灵枢》文作“斜趣”)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本经自足小趾的下边起始,斜行到足掌心中(涌泉),出行到然骨(舟骨粗隆)的下面,沿着内踝后方,分布在足跟中,由此向上在三阴交处与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相会,然后行至腓肠肌内,浅出腘窝内侧(阴谷),沿大腿内侧后边向上,穿过脊柱,属于肾脏,联络膀胱。它直行的主干,从肾脏出来,向上穿过肝脏和膈肌,进入肺部,沿着气管喉咙,到舌根两侧。它的支脉,从肺脏出来,联络心,流注到胸中。脉气由此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饥不欲食,面色发黑,喘息气逆,咳唾有血,目花,心悸,惊恐;口舌干燥,咽喉肿痛心烦心痛黄疸肠澼,脊柱、大腿内后廉痛,下肢肌肉萎缩,足底灼热疼痛等(图74)。

图74

猜你喜欢

  • 金丝矮陀

    见《云南思茅中草药选》。为矮陀陀之别名,详该条。

  • 带下五色

    病证名。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一。一指带下五色俱出。二指带下有五种颜色。

  • 脾主中土

    脾属中央土。因其运化水谷精微,滋养脏腑器官、四肢百骸,故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央生湿,湿生土……在脏为脾。”《素问·玉机真脏论》:“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张景岳注:“脾属土,土为万物之

  • 手足发胝

    病名。指手足皮肤粗厚如茧。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由于气血运行阻滞,不荣肌肤所致。相当于掌蹠角化类疾病。

  • 玉堂

    ①经穴名。代号:RN18。出《难经·三十一难》。别名玉英。属任脉。位于胸正中线,平第三肋间隙。布有第三肋间神经前皮支和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呕吐,以及心绞痛等。沿皮刺0.3~0

  • 跗(fū 肤)

    同胕、趺。足背部。《灵枢·营气》:“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趾间,与太阴合。”

  • 黎豆藤

    见《四川常用中草药》。为牛马藤之别名,详该条。

  • 夜热

    证名。指夜间发热,或热至夜间升高。多因热入血室,或阴血不足,或血瘀所致。《证治准绳》卷一:“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入阴中也,名曰热入血室,……夜热则行阴二十五度,四顺饮子。”《兰室秘藏》

  • 阳陵

    经穴别名。出《针灸大全》。即膝阳关,见该条。或作阳陵泉之简称。

  • 足大趾端

    经外奇穴名。见《外科大成》。位于足大趾之尖端。主治便毒,穿踝疽等。艾炷灸3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