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蜣螂蛊

蜣螂蛊

病名。蛊毒病之一。《诸病源候论·蛊毒病诸候》:“其脉缓而散者,病发之时,身体乍冷乍热,手脚烦疼无时节,吐逆,小便赤黄,腹内闷,胸痛,颜色多青,毒或吐出,似蜣螂有足翅,是蜣螂蛊。经年不治,啖人血脉,枯尽而死。”参见、蛊毒病条。

猜你喜欢

  • 补生泻成法

    针刺补泻法之一。以针刺深浅结合生成数区分补泻。补法从生数1~5分;泻法从成数6~10分。《流注指微论》:“夫欲用迎随之法者,要知逆顺浅深之分:诸阳之经,行于脉外,诸阳之络,行于脉内;诸阴之经,行于脉内

  • 风热犯肺

    外感风热之邪,或风寒郁而化热,致肺气宣降失常,证见恶寒发热,咳嗽,咯痰黄稠,不易咳出,舌红脉浮数;或兼见咽喉疼痛,鼻流浊涕,口干欲饮等症;重症可见气喘鼻煽,烦躁不安等。治宜疏风泄热,辛凉解表。

  • 排脓汤

    《金匮要略》方。甘草二两,桔梗三两,生姜一两,大枣十枚。水煎,分二次服。治内痈,脓从呕出(原书有方无治证,该治证根据《张氏医通》补入)。

  • 耳孔

    七窍之一。外耳道出口的孔窍。参见七窍条。

  • 治风豁痰汤

    《杂病源流犀烛·身形门》卷二十六方。黄芩、红花、茯苓、独活、葛根、半夏、羌活、陈皮、甘草、防风、白芷、柴胡、升麻、生姜。水煎服。治痰盛项痛。

  • 面黄

    色诊之一。黄为湿着之色,属脾。临床上主湿,主血虚。黄而光亮,脾胃湿热;黄而暗淡,寒湿困脾;萎黄淡白,脾虚血少;萎黄而带白斑,有虫积;黄色而光泽明润者,有胃气;枯槁晦滞者,多属危重证候。《素问·脉要精微

  • 血虚心汗

    证名。指心胸部独见汗出。多因思虑太过,耗伤心血所致。《医钞类编》卷八:“血虚心汗:别处无汗,独心孔一片有汗,思虑多则汗亦多,此病在心,宜养心血。獖猪心一个,破开带血,入人参、当归二两缝之,煮熟去药,只

  • 妊娠舌肿痛

    病证名。见《陈素庵妇科补解》。多由心脾二经伏热上攻所致。症见舌肿痛甚则塞口填喉,呼吸困难,水谷难咽,胎气逼心烦闷欲死,舌强硬不语。治宜速下之,使逆行之火尽从下降。方用四黄夺命丹(《陈素庵妇科补解》大黄

  • 湿热痢

    病名。指痢疾之由湿热积滞所致者。见《症因脉治》卷四。证见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稠粘臭秽,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等。或见发热。治宜清热燥湿,调气行血。可用芍药汤、白头翁汤、香连丸等方。若

  • 助阳

    即补阳。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