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膏之原

膏之原

十二原(穴)之一。即鸠尾。《灵枢·九针十二原》:“膏之原,出于鸠尾。”参见十二原穴条。

猜你喜欢

  • 风湿相搏

    风邪与湿邪侵犯人体后,互相结合为患。风为阳邪而善走窜,湿为阴邪,易于滞着而阻碍气血运行,故两邪相合可致周身关节肌肉疼痛。《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

  • 胳肢窝

    即腋窝。《伤科补要》:“腋者,肩之下胁之上际,俗名肐(胳)肢窝。”

  • 蒋仪

    【介绍】:明代文人。字仪用。浙江嘉兴人。编有《药镜》4卷。

  • 急疳

    病名。①走马牙疳的另一名称,《普济方》卷六十七:“夫急疳者,其候唇勿变青白,断肿满,脓血俱出,朽烂疼痛。颊边有赤白色,或有黑晕,即须针却恶心,不然烙之。若不早疗,死于旬日,故名急疳也。”②出《婴童百问

  • 婴儿

    ①气功隐语,指心血。②炼丹术语,指铅。③初生儿称婴儿。马王堆汉墓帛书载有“婴儿索痉。”《古今医鉴》:“初生者曰婴儿,三岁者曰小儿,十岁者曰童子。”《寿世保元》以半岁至二岁内为婴儿。临床上,以出生后一周

  • 心郁

    五脏郁证之一种。《赤水玄珠》卷十一:“心郁者,神气昏昧,心胸微闷,主事健忘。治宜肉桂、黄连、石菖蒲。”参见五脏郁证条。

  • 捏破涎涡儿

    出《普济方》卷三百六十二。即脾冷涎多。详该条。

  • 湿泻

    病名。见《丹溪心法·泄泻》。又名濡泄、洞泄。指湿伤脾胃所致的泄泻。《证治要诀·大小腑门》:“湿泻,由坐卧湿处,以致湿气伤脾,土不克水。梅雨阴久,多有此病。宜除湿汤吞戊己丸,佐以胃苓汤。重者宜术附汤。如

  • 遮护

    解剖学名称。会厌的别名。《喉科金钥》卷上说谛问答:“食下咽,两旁喉管有护,旋开旋,当食而言笑,则上气冲激,今人喷饭,故圣人食不语。”

  • 四十二号旅象方

    见《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清气化痰饮,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