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东汉时期人。字孝先。讲求炼丹之术,兼通医学。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阴交。见该条。
病名。出《外科证治全生集》卷一。即井疽。见该条。
《杂病源流犀烛·身形门》卷二十六方。黄芩、红花、茯苓、独活、葛根、半夏、羌活、陈皮、甘草、防风、白芷、柴胡、升麻、生姜。水煎服。治痰盛项痛。
即上骱手法。是应用手的技巧,将脱臼之骨关节恢复其原位。详见上骱手法条。
见《本草纲目》。①指女子第一次来的月经。②中药名。古代有以初潮之月经,干燥后取其粉末而入药。
阳气来复。《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阳复化,民病热于中。”
【介绍】:清代医家。浙江钱塘人。编有《疟苑》一书。
病名,即杨梅疮。《幼幼集成》卷四:“小儿患此者,实由父母胎毒传染而致,然非寻常胎毒可比。……小儿梅疮,最为恶候,倘发于一二月间,或半周之内,最难救治,以其毒禀先天,来路既远,方药难及,即日服数匙之药,
病证名。《秘传眼科龙木论》:“肺脏壅毒,大肠积热,肝家有风,致令眼睑皮肉上下有肉如粟粒相似。唯多泪出涩痛,如米隐一般。积久年深,翳膜昏暗,渐渐加重,此眼切宜三五度镰洗出血。”《杂病源流犀烛》卷廿二更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