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筋挛

筋挛

证名。亦称筋瘛。指肢体筋脉收缩抽急,不能舒转自如。《灵枢·刺节真邪》:“虚邪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搏于筋,则为筋挛。”多因感受外邪,或血少津亏,筋脉失于荣养所致。《张氏医通·挛》:“《内经》言:挛皆属肝,肝主筋故也。有热有寒,有虚有实。热挛者,经所谓肝气热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六味丸牛膝当归之类;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张,软短为拘,弛张为痿,先搐瓜蒂散,次与羌活胜湿汤;虚邪搏筋,则筋急,五积散血虚则筋急,增损四物汤;剧劳筋脉拘急疼痛少眠者,黄芪丸,更于暖室中近火按摩为佳;虚风袭于经脉,手足拘挛,屈伸短缩,腹痛爪甲唇俱青,转筋不思饮食,甚则舌卷囊缩木瓜散;拘挛瘫痪,口目斜,骨节疼酸,行步不正者,舒筋三圣散;痹湿筋挛骨痛者,续断丸;误汗漏风,筋挛缩急,或方士用木鳖发汗;见风筋脉拘挛者,并宜桂枝汤倍桂加归附;病初起者,分表里治。”本证常见于、中风等病。参见各条。

猜你喜欢

  • 大便稀薄。《素问·气交变大论》:“病腹满溏泄。”《脉经》:“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

  • 临证指南

    见临证指南医案条。

  • 心脾中暑证

    病证名。指感受暑邪而病及心脾者。《证治汇补·暑症章》:“兼恶寒发热而渐厥者,为心脾中暑症。”参见暑病条。

  • 视远怯近证

    病名。见路际平《眼科临症笔记》。即能远怯近证。详该条。

  • 吴敬泉

    【介绍】:明代医生。兰溪县(今属浙江)人。精于医理,对请他治病的人,先贫后富,对贫穷病人赠药而不取报酬,对远道求医的贫穷病人还自始至终按日处方,丝毫不苟。

  • 地气

    ①指阴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②运气术语。指主气,或称主时之六气,即六气分司于一岁的二十四节气。《素问·六微旨大论》:“天气始于

  • 月水

    出《脉经》。即月经。详该条。

  • 鼻柱

    ①鼻的中央隆起部分,即下极的下方,鼻尖的上方。又称鼻茎。俗称鼻梁。古人认为望诊此处可作为诊察肝病及三焦气化情况的参考。《灵枢·师传》:“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约。”②指位于左右两鼻孔之间的鼻中隔部分。《医

  • 面目虚浮

    证名。指面目浮肿由虚所致者。见《景岳全书·面病》。详面目浮肿条。

  • 虚劳盗汗

    病证名。见《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有阳虚阴损之别。《圣济总录·虚劳盗汗》:“此盖虚劳之人,阳气外虚,风在肌表,腠理虚疏,心气不足故也。不治则荣卫衰损,肌肉消悴,变为羸瘠。治虚劳荣卫不调,夜多盗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