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痞气

痞气

①古病名。指脾积。见《难经·五十四难》。《济生方》卷四:“痞气之状,留于胃脘,大如复杯,痞塞不通,是为脾积。诊其脉微大而长,其色黄,其病饥则减,饱则见,腹满呕泄,足肿肉削。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治疗用大七气汤红丸子痞气丸等方。参脾积条。②病证名。指气痞。《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明·吴桔南《伤寒补天石》续集卷下:“太阳无汗,当服麻黄汤。由误下之,邪乘虚结于心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气。”宜用半夏泻心汤枳实理中汤等方。

猜你喜欢

  • 五色丹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九。又名油肿赤硫丹、五色油丹。小儿丹毒之一。系因风毒之热及盛衰变化之不同,其丹色之改变亦异,故名五色丹。治宜大黄、芒硝、栀子、黄芩、干蓝叶、商陆各等分,为细末。水调涂,或蒴

  • 经水涩少

    见《丹溪心法》。即月经过少。详该条。

  • 吴长灿

    【介绍】:见高秉钧条。

  • 中洒

    古病名。见《肘后备急方》卷七。又称水毒病,详该条。

  • 忽泰必烈

    【介绍】:元代针灸学家。蒙古族。名公泰,字吉甫。曾任职翰林学士,兼善针灸,绘有针灸经络图,并为之注释,编成《金兰循经取穴图解》,已佚。

  • 病机

    指疾病的发生及其发展变化的机理。包括病因、病位、证候、脏腑气血虚实的变化及其机理。《素问·至真要大论》:“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又“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参见病机十九条条。

  • 纹色

    指小儿虎口脉纹的颜色。见《四诊抉微》卷三。又名手筋色、虎口脉色。元·朱震亨《幼科全书》:“紫热红伤寒,青惊白是疳,黑时因中恶,黄即困脾端。”脉纹的颜色一般能反映病情的寒热虚实。纹色红赤,多属火;淡红者

  • 大腹痛

    病证名。指脐以上腹部疼痛。《医学从众录·心痛续论》:“大腹痛者,乃太阴脾土之部。”《证治汇补》:“腹痛乃脾家受病,或受有形而痛,或受无形而痛。盖暴伤饮食,则胃脘先痛而后入腹;暴触怒气,则两胁先痛而后入

  • 运水入土

    小儿推拿方法。操作方法有:①用运法由小儿小指指腹部的肾经穴起,沿手掌的尺侧和掌根部,至大指指腹的脾经穴。因肾属水,脾属土,故名。《小儿按摩经·手诀》:“以一手从肾经推去,经兑、乾、坎、艮土脾土按之,脾

  • 医学正宗

    见方氏脉症正宗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