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

病证名。为疳证、疳疾、疳病的简称。是一种由脾胃运化失常所引起的慢性营养障碍性病证。多见于5岁以内的儿童。主要由于喂养不当,饮食失调,损伤脾胃,以及六淫疫毒,诸虫感染,热病久病之后而致脾胃虚弱。病因虽多,而病变的关键在于脾胃。《小儿药证直诀》:“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因脾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胃主受纳水谷,脾主运化精微,生化气血,滋养百骸,若长期脾胃失调,运化不健,水谷停滞,久则精液耗伤,精血不生,气血俱虚,则可引起形体及五脏的病变。临床上以面黄肌瘦,毛发稀黄,食欲反常,肚腹膨胀,大便失调等为主症。病久则影响生长发育,或因病久正气伤残,导致其他并发症。如由于脾不统血或血热妄行,可见皮肤紫癜;若脾虚水湿泛滥,可形成肢体浮肿;若正气大亏,阴阳两伤,则可出现阴竭阳脱的危象。本证多见于营养不良或慢性消化不良和小儿结核病后期及其他慢性传染病的损害。由于其病因复杂,症状表现不一,故历代医家对疳的分类,亦较繁杂,有从病因病机命名者,如热疳、冷疳、冷热疳、哺乳疳、蛔疳、甘疳、五脏疳、脑疳、脊疳、节疳、鼻疳、疳眼、牙疳。有从症状命名者,如内疳、外疳、疳嗽、疳痨、丁奚疳、哺露疳、干疳、疳积吐、疳泻、疳黄、疳水、疳痢、疳肚、疳肿胀、钻牙疳等(详见各条)。一般治疗以清热消积,驱虫除疳为主,病因清除之后,则着重于调理脾胃。还可配合捏脊、针刺四缝、割治等。

猜你喜欢

  • 亡阴

    阴血耗损的危重证候。多由高热、汗吐泻、出血或其它慢性消耗发展所致。临床表现为身体干瘪、皮肤皱折或眼眶深陷,精神烦躁或昏迷谵妄。本证与亡阳之别在于:虽有汗出但身热、手足温,口渴而喜冷饮,呼吸气粗,唇舌干

  • 失守

    指五脏失去藏守精气神的功能,出《素问·脉要精微论》。五脏不能藏守精气神,说明其脏气衰败,功能丧失,为病情危重的表现,故“失守者死。”

  • 热在皮肤

    证名。与热在骨髓相对而言。一般指邪热在体表浮浅处的病症。亦作表热里寒解。又有释为真寒假热者。参见热在骨髓及有关各条。

  • 钱良玉

    【介绍】:见钱瑛条。

  • 朱光被

    【介绍】:清代医家。字峻明。履贯未详。撰有《金匮要略正义》(又称《金匮读本》)。

  • 大椎骨

    骨名。即旋台骨。详该条。

  • 经病发热

    病证名。见《济阴纲目》。即经行发热。详该条。

  • 脓血痢

    病名。指痢下多脓血者。《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积热蕴结,血化为脓,肠虚则泄,故成脓血痢也。”《杂病源流犀烛·痢疾源流》:“又有脓血痢,凡脓血稠粘,里急后重,皆属于火。……易老云:行血则便脓自愈,调

  • 仁香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方。白蔻仁(研末,冲)、木香各六分,藿香、香附、陈皮各一钱半,砂仁八分,檀香五分,母丁香四分,生甘草三分,淡竹茹三钱。水煎服。治感受暑湿秽浊,呕恶少食,胸膈烦闷,腹痛泄泻等症。

  • 足跗发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四。即脚发。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