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温毒

温毒

病名。见《肘后备急方》卷二。①指春温发斑的病证。《医学入门》卷三:“伤寒阳症发斑,谓之阳毒,春温发斑,谓之温毒。”②感受温邪热毒疾患的总称。《温病条辨·上焦篇》:“温毒者,诸温挟毒,秽浊太甚也。”一般发生于冬春两季。主要表现为突然寒战高热,头痛恶心,骨节痠痛,烦躁口渴舌苔黄,脉洪数。继即出现头面红肿,或颐肿,或咽喉肿痛白腐,或身发斑疹等。治以清热解毒为主,方如加减普济消毒饮升麻葛根汤三黄石膏汤黄连解毒汤等。如热入营血,则宜凉营解毒,如用清瘟败毒散加减。参见大头瘟烂喉痧等条。本病可见于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头面丹毒、猩红热、斑疹伤寒等疾患。

猜你喜欢

  • 酒痢

    病名。指酒毒蓄积肠胃所致的痢疾。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亦作酒利。《医说》卷六:“有人日逐饮酒,遂成酒利。”其症腹痛,痢血,或下如鱼脑。久者形削骨立,终日不食,但饮酒一二盏。治宜解酒毒为主。葛根汤

  • 软筋藤

    见《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四方藤之别名,详该条。

  • 口酸

    症名。指口内常有酸味的感觉。《医学入门·口舌唇》:“肝热口酸而苦。”多由肝热上犯,或肝热乘脾,宿食停积所致。治宜疏肝泄热,用小柴胡汤、当归龙荟丸等方;肝热乘脾,宜左金丸加神曲、龙胆草等;宿食停积而见口

  • 本草类方

    书名。10卷。清·年希尧撰于1735年。本书系将《本草纲目》中的附方分类编辑而成。分为诸风、痉风、项强、癫癎、卒厥等113类,每类均分列病症及其所用的方药。

  • 间日疟

    疟疾之一。见《诸病源候论·疟病诸候》。《素问·疟论》:“其间日而作者何也?歧伯曰: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著,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

  • 矮瓜

    见《广州植物志》。为茄子之别名,详该条。

  • 股胫疽

    出《灵枢·痈疽篇》卷九。即生于股骨及胫骨的附骨疽。详附骨疽条。

  • 手指平推扣拨法

    推拿方法之一。简称指拨法。见该条。

  • 寒炅(jiǒng 窘)

    寒热。《素问·疏五过论》:“脓积寒炅。”

  • 阴不抱阳

    阴分有病,不能维系阳气的正常固守功能,出现阴虚阳浮或阴盛格阳等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