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吴普本草》。为女菀之别名,详该条。
出《救荒本草》。为莕菜之别名,详该条。
出《扁鹊心书》。为洋金花之别名,详该条。
痰证之一,即湿痰。见《不居集》卷十七。详该条。
见《江西省防治慢性气管炎资料汇编》。为钻石风之别名,详该条。
出《灵枢·胀论》。指胃胀、大肠胀、小肠胀、胆胀、膀胱胀、三焦胀。详各该条。
见伤寒发微论条。
【介绍】:见徐大椿条。
①又称四性。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神农本草经》:“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温与热,寒与凉,只是程度上的差别。此外,还有平性药,性质比较和平,其中也有微寒微温者,仍属于四气之内,故称四气,而不称
病名。系指患牙疳而上下唇破,鼻穿并牙齿落者。《幼幼集成》卷4:“牙疳者,初作臭气,次则齿牙黑,甚则龈肉烂而出血,名为宣露,此由肾热。其气直奔上焦,故以走马为喻,宜速治之;若上下唇破鼻穿齿落者,名曰崩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