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和针刺的合称。《灵枢·四时气》:“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
又名胎证、胎中病。指婴儿满月以内有病者(元·朱震亨《幼科全书》)。也指小儿周岁以内有病者(《幼科发挥》)。多由胎禀不足,或儿母妊娠时调摄失宜以及胎毒等引起。文献所载胎寒、胎热、胎肥、胎弱、解颅、五软等
见《四川中药志》。为刺楸树皮之别名,详该条。
金代医官职称。为御药院低等医官,官阶从九品。参见御药院条。
证名。见《千金翼方》卷十一。指视力丧失,盲无所见。详目盲条。
出《名医别录》。为杜仲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即白喉。清乾隆年间发现白喉病之初,无一定名称,常以患处发白而名之。故“喉间发白症”一词曾作为当时白喉之病名。对此,《重楼玉钥》卷上云:“喉间起白如腐一症,其害甚速……惟小儿尤甚,且多传染,一经
见心圣图说要言条。
脉学著作。清·管玉衡撰。管氏在三十二辨中,论述了诊脉大法,浮、沉、迟、数、滑、涩六脉所统共二十九脉的阴阳所属及其形象;详叙十二经脉源流、循行及病状,并探究脉学中的一些变化情况及切脉法等。现有《珍本医书
病名。即疝瘕。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