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痛证的一种说法。快与痛相对而言。指外部疼痛而内无疼痛,表示邪气实于外。《难经·四十八难》:“外痛内快,为外实内虚。”
《张氏医通》卷十五方。人参、炒酸枣仁、栀子(炒黑)、生地黄、麦门冬(去心)、当归各等分,炙甘草减半。水煎服。治心肺虚热,烦躁不宁。
用苦寒药物祛除湿热病邪的方法。临床用于腹痛腹胀、大便稀烂热臭,舌苔黄腻等肠胃湿热证候。常用黄连、黄芩、黄柏、枳壳、猪苓等。
《辨证录》卷十方。人参、山药、白术、芡实、熟地黄、薏苡仁各五钱,白芥子、半夏各三钱,肉桂二钱,诃子五分,益智仁一钱,肉豆蔻一枚,茯苓一两。水煎服。治男子体肥痰多,不能生子。
指水气失去正常的调节。《备急千金要方》:“水气不调,身体浮肿,气满喘粗。”
病证名。指肠寄生虫积聚所致的腹痛。《症因脉治》卷四:“虫积腹痛之症,腹中有块,块或耕起,痛而能食,时吐清水,或下长虫,面见白点,唇无血色,或爱食一物,肚大青筋,此虫积腹痛之症也。”治宜驱虫为主。用使君
见《四川中药志》。为梧桐子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小儿发热,进退不定,如客之往来,故名。元·朱丹溪《幼科全书》:“客热者,邪妨于心也;心若受邪,则热形于额,故先起于头面,次而身热,恍惚多惊,闻声则恐,良由真气虚而邪气胜也。邪气既胜,则真气与之
补法之一。用温补药强壮心、肾阳气的治法。适用于阳气虚衰之症。分壮心阳与壮肾阳。壮心阳多用人参、附子;壮肾阳多用肉桂、鹿茸、附子。
出《伤寒论》。即温针。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