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太乙神针

太乙神针

针灸书。1卷。撰人佚名。约成书于十八世纪中(清雍正年间)。又称太乙针。原是在药卷灸法的一种形式即雷(神)针的基础上调整了原来的处方而重新命名的,有其一定的疗效和特点。本书简要地介绍了这种疗法。首载太乙神针方,次为用针法人神禁忌、正面及背面穴道图及说明等。由于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故流传的各种刊本甚多,其中有不少改编本,增订穴位及歌赋而改易书名者。如《太乙针方》、《太乙神针灸法》、《太乙神针集解》等,内容大致相同。②药艾条之一种。首载于《太乙神针备急灸法合编》。所含药物,各家记载不一。近代处方为艾绒硫黄麝香、乳香、没药丁香松香桂枝雄黄白芷川芎杜仲枳壳皂角独活细辛、穿山甲等。制成后,长20厘米,直径1.7厘米,净重24克。使用时,点燃,用布七层裹之,按于应灸穴位或痛处。针热消失后即另换一支,以灸之局部温热为度。用以治疗风寒湿痹,痿弱无力,以及一般慢性虚寒病症等。

猜你喜欢

  • 五香追毒丸

    《疡医大全》卷七方。乳香(去油)、血竭、巴豆霜、老君鬚、母丁香、连翘、没药(去油)、沉香、木香、苦丁香各一钱二分。为细末,炼蜜为丸,芡实大,朱砂为衣,每服一至二丸,空腹酒送下,得大便二、三次后,用冷粥

  •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书名。金·刘完素撰于1186年。3卷。系作者于晚年总结其临床心得之作。其书上卷9篇,总论医理,广泛阐述有关养生、诊法、病机、本草理论等问题,共9篇。中、下卷23篇分述内科杂病、妇产、小儿等科多种常见病

  • 走马

    推拿穴位。出周于蕃《推拿仙术》。《厘正按摩要术·立法》:“走马在琵琶下,斗肘之上,以大指按之,发汗。”

  • 气舍

    ①经穴名。代号ST11。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位于颈部,人迎穴直下,锁骨内端上缘,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凹陷处。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及舌下神经袢肌支;并有颈前静脉通过,深层为颈总动脉

  • 天罗瓜

    见《普济方》。为丝瓜之别名,详该条。

  • 至阳

    ①经穴名。代号:DU9。出《针灸甲乙经》。属督脉。别名肺底。位于背部第七、八胸椎棘突之间,约与肩胛骨下角相平。布有第七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七肋间动脉后支。主治咳嗽,气喘,黄疸,胸胁胀闷,脊背强痛;以

  • 泄满

    证名。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泄泻而腹满的病症。参见泄泻条。

  • 白睛青蓝

    眼科病证。又名目珠俱青、白珠俱青、目青。《证治准绳·杂病》:“乃目之白珠变青兰色也。”常出现于火疳症之后期,白睛病变处红肿消退,遗留紫兰色或青灰色斑。参见火疳条。

  • 荷鼻

    出《本草拾遗》。为荷叶蒂之别名,详该条。

  • 乳齿

    小儿的牙齿,相当于正常幼儿7~8岁前长出来的牙齿。随着年龄的增长,乳齿逐步脱落,更换为久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