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肾气丸,见该条。
证名。指白天发热,或热在白天升高。《证治准绳》卷一:“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昼热则行阳二十五度,柴胡饮子。”《增补万病回春·发热》:“夜则静,昼则发热者,此热在气分也。小柴胡汤加
【介绍】:参见徐述条。
证名。出《素问·阴阳别论》。又称下血。指血经肛门而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病者大便下血,或清,或浊,或鲜,或黑,或在便前,或在便后,或与泄物并下,……故曰便血。”便血多由湿热、积滞、结毒侵袭肠
书名。2卷。清·任越庵编撰。刊于1822年。此书系将柯韵伯所撰《伤寒论翼》予以删订而成。其中对伤寒的分经、立论悉遵柯氏原著。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即真阴耗损。可由于:①阳气偏亢,内灼阴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胜则阴病。”②伤津的进一步发展。如温热病后期肝肾的真阴受伤,病人出现低热、手足心灼热、神倦、消瘦、口干舌燥,或见咽痛、耳聋、颧红,
即指压行气法。见该条。
经穴别名。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即腹结,见该条。
病证名。又名寒泄。见《证治要诀》卷八。多因寒气内袭,脾阳虚衰所致。《时病论》卷三:“盖寒泻致病之原,良由感受乎寒,寒气内袭于脾,脾胃受寒则阳虚,虚则不司运用,清阳之气,不主上升,反下陷而为便泻。故所下
【介绍】:见尤乘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