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明代医生。福建永安县人。治病不分贫富,对百里以外病人也前去医治。在福建有一定影响。著有《四科治要》,已佚。
新生儿乳房胀大及泌乳的现象。为禀自母体冲任二脉之气上溢所致。男女婴儿均可出现,是一种生理现象。切忌挤压,以防感染。任其自然,一至二星期即可消失,但亦有延长至三月之久才消失者。
书名。4卷。恽铁樵撰。刊于1928年。本书辨析温病、伤寒之异,讨论温病概念,温病所述三焦等有关专题,并对一些主要的温病学派及温病治法等予以评述,反映了作者在温病领域中西汇通的观点。
病名。九积之一。指水瘀互结所致的积症。《儒门事亲》卷三:“癖积,两胁刺痛,三棱、广茂之类。”《医钞类编》卷九:“陈飞霞曰:癖者,血膜裹水,侧癖胁旁,时时作痛,时发潮热,或寒热往来似疟。故疟家多有此症,
病名。即乳蛾左右两侧峙发者。见《冯氏锦囊秘录》卷六。见乳蛾条。
见《本草纲目》。即三七,详该条。
病证名。①见《内外伤辨惑论》。亦称血虚热。指血虚而致的一种虚热。多由吐衄便血或产后崩漏等失血所致,亦可因饮食劳倦等内伤脾胃,逐渐发展而成。症见肌热面红,燥渴,甚则烦躁,睡卧不安,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等
书名。5卷。明·胡慎柔撰。初刊于1636年。现存系经清·石震校订本。内容包括:师训第一,医劳历例第二,虚损第三,痨瘵第四及医案第五,共五篇,具有丛书性质。其内容以内科虚损类疾病为主,兼及其他杂病的证治
病名。《外科启玄》卷四:“发于脊之正中,近于大椎陶道身柱三穴之端,俱督脉之所络处,甚利害,急早托之……”指生于颈项后部之有头疽。证治参见痈疽条。
古代医疗教学职称。始设于南北朝时期之北魏,系专门为统治阶级培养保健人员的官员,官阶从七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