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手法名。出《诸病源候论·风身体手足不随候》。①指振颤法。详该条。②指振动法。详该条。
五液之一。又称口津。与唾合称涎唾或唾液。具有滑润口腔和帮助消化的作用。涎为脾液。《素问·宣明五气》:“脾为涎。”脾胃正常则津足,口中和,不燥不渴,食而知味。脾胃虚寒则冷涎上涌,口淡泛恶;胃火炽盛则涎少
出《难经·四十四难》。七冲门之一。指胃上口。其上与食道相接。贲通奔,投向、奔凑之意。食物从此处奔入于胃,故称。
病名。见《解围元薮》卷一。分风病为三十六型,故名三十六风,包括疠风在内。
见《本草纲目》。为楮实之别名,详该条。
书名。2卷。明·董玹纂定,胡正心参补。前有伤寒约论,次述六经病证,并分述伤寒诸症以及与伤寒有关的症候、病证66则,末附治疗方剂102首及备用效方19首。
病名。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泛指生于脏、腑的痈。《诸病源候论·内痈候》卷三十三:“内痈者,由饮食不节、冷热不调,寒热客于内,或在胸膈,或在肠胃。寒折于血,血气留止,与寒相搏,壅结不散,热气乘之,则
病名。亦名经行脏躁,经前精神异常。指每值行经前后或经期,出现烦躁易怒,悲伤啼哭,或喃喃自语,精神异常。多因心血不足,肝气郁结,痰火上扰所致。心血不足者多因素体阴虚,心失濡养,血不荣脑,神不守舍,症见悲
古病名。指胁下胀满,气逆息难或有形块的病症。《素问·奇病论》:“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歧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证治准绳·积聚》:“息积,乃气息痞滞于胁下,不在藏府荣卫之间,
古刺法名。九刺之一。《灵枢·官针》:“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是指浅刺皮下血络的针刺方法,三棱针及皮肤针的刺法均属此。以其刺及络脉,故名络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