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中暑

中暑

病名。①指感受暑邪而发生的一种急性病证。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症见突然闷倒,昏不知人,或身热烦躁气喘不语,牙关微紧,或口开齿燥,大汗或无汗,脉虚数,甚者昏迷不醒,四肢抽搐。治当移患者至凉爽通风处,法当清暑、解热、开窍,方用辟瘟丹、消暑丸灌服,后用益元散白虎汤清营汤等。并可配用针刺、刮痧、冰水擦浴等法。元气不足者,当调补元气为主,少佐解暑。一名中暍中热。详暑病暑厥、暑癎等条。②指暑风。《医碥》卷一:“中暑,或名暑风,以与中风相似也。”参见暑风条。③指阴暑。《时病论·中暑》:“洁古曰:静而得之为中暑。东垣曰:避暑乘凉得之者,名曰中暑。其实二说皆是阴暑之证……”详阴暑条。④指暑日受寒,腹痛吐泻者。《六因条辨》上卷:“暑热相逼,好食生冷,不禁房欲,遂至肾阳内歉,腠理不密,寒凉暑湿,乘虚直入,顷刻胸腹闷痛,肢逆汗冷,吐泻交作。此无论动静,而即为中暑也。”

猜你喜欢

  • 楸白皮

    出《备急干金要方》。为楸木皮之别名,详该条。

  • 石豆

    见《福建中草药》。为麦斛之别名,详该条。

  • 热翳

    证名。出《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肝风热邪生翳膜,其邪气未除,红丝涩痛,翳较浮嫩者属热翳。参见翳条。

  • 喘喝

    证名。指气喘时见吼呵声音。虚喘实喘均可见此。《灵枢·五乱》:“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荣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肺,则俯仰喘喝,接手以呼。”《灵枢·本神》:“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

  • 悬心

    证名。指胃脘部悬空感,与嘈杂相近似。《灵枢·师传》:“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参见嘈杂条。

  • 双肉蛾

    病名。即乳蛾左右两侧峙发者。见《冯氏锦囊秘录》卷六。见乳蛾条。

  • 葡萄疫

    病证名。遍身出现大小青紫斑点的证候。明·秦景明《幼科金针》:“小儿稍有寒热,忽生青紫斑点,大小不一,但有点而无头,色紫若葡萄,发于头面者点小,身上者点大,此表症相干,直中胃腑,邪毒传攻,必致牙宣。”治

  • 六味丸

    见《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即六味地黄丸,见该条。

  • 六入

    一年之中,风、火、湿、暑、燥、寒六气互相出入以生化万物。《素问·五运行大论》:“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张介宾注:“凡寒暑再更而气入者.六,非虚无以寓气,非气无以化生,故曰令虚以化生也。”(《类经

  • 宇陀·元丹贡布传记

    藏医人物传记著作。本书不分卷。明末清初藏族著名医生觉吾·伦珠扎西和达姆(一译达磨)门然巴·洛桑曲扎著。全书详细叙述了宇陀的生平,包括家世出身、成长,到印度、内地等地区学习医学的过程,为藏族人民解除疾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