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见《外科大成》卷二。即生于尾骨上端的外痈。因其为坐马着力之处而得名。鹳口疽大多由此转化而成。参见该条。
见《广西中药志》。为荔枝核之别名,详该条。
定穴方法之一。出《灵枢·骨度》。古时以骨节作标志定出度数,测量人体各部长短、大小,称骨度。用骨度方法量取穴位则称骨度法。即不分人体高矮肥瘦,在一定部位内都折成相同分寸;厘定穴位所在。后世为了取穴方便,
指人体阳气。《素问·生气通天论》:“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见阳气条。
外治法的一种。见《中医外科学》。适用于高出皮面,损害较少的寻常疣及丝状疣。用棉花棒或刮匙(刮匙头部用棉花包裹)使其紧贴疣的根部,与皮肤成30°角,然后向前推之(用力不可过猛,如疣体表面角化过度,则在局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草石蚕之别名,详该条。
见《山东中草药手册》。为苍耳之别名,详该条。
出《圣济总录》。为紫葳根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文彦博条。
病证名。见《通俗伤寒论·秋燥伤寒》。即凉燥。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