顼(tíng 廷)
即头顶部。
即头顶部。
病证名。《竹林寺女科秘方》:“胎前发晕,此症因血去荫胎,缺少神气故也,宜用八珍汤扶养神气为主治之。”
见《滇南本草》。为眼子菜之别名,详该条。
①见《闽东本草》。为天青地白之别名。②见《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为白背叶之别名。各详该条。
脉动应指的形象。包括频率、节律、充盈度、通畅的情况,动势的和缓、波动的幅度等。晋·王叔和《脉经》根据这些征象总结出二十四种脉象,元·滑寿《诊家枢要》发展为三十种脉象,明·李时珍《濒湖脉学》定为二十七脉
指肾阳亏损,不能温化水湿引起水肿的病机。肾主水,与膀胱相表里,若肾阳虚弱不能主水,则膀胱气化不利,小便量少,同时也影响脾的运化,致水湿泛滥形成水肿。症见全身浮肿,下肢尤甚,按之凹陷,腰痛痠重,畏寒肢冷
出《本草图经》。即白药子,详该条。
病证名。见《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每至清晨即泄,故又称五更泄。多因肾虚所致,后世又称肾泄。详五更泄、肾泄条。
《金匮要略》方。桂枝、炙甘草、生姜各三两,芍药六两,大枣十二枚,饴糖(烊化)一升,黄芪一两半。水煎,分三次服。治阴阳气血不足,腹中拘急,自汗或盗汗,身重或不仁,脉大而虚等症。若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
见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条。
腰痛之一。又称寒湿腰痛。与肾着相似。《金匮翼·腰痛》:“湿冷腰痛者,坐卧冷湿,久久得之,《金匮》所谓肾着是也。”详寒湿腰痛、肾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