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为山小橘之别名,详该条。
用苦寒药物祛除湿热病邪的方法。临床用于腹痛腹胀、大便稀烂热臭,舌苔黄腻等肠胃湿热证候。常用黄连、黄芩、黄柏、枳壳、猪苓等。
见《云南中草药》。为古钩藤之别名,详该条。
见订正伤寒论注条。
证名。指手阳明大肠经经气异常而致的病症。《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舌尖薄白苔,余无苔而见红舌的舌象。若舌色鲜红发亮,可见于津亏血少的外感病人,并以邪在少阳,郁热不解,既不出太阳,又未深入阳明时为多见(见《伤寒舌鉴》)。
出《洪氏集验方》。为忍冬藤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即下颌关节脱臼。出《医宗金鉴》卷八十八。详颊车蹉条。
出《雷公炮炙论》。为密蒙花之别名,详该条。
见读素问钞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