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见订正伤寒论注条。
见订正伤寒论注条。
同啜。饮、吃。《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歠热稀粥。”
经穴名,代号BL5。出《针灸甲乙经》。《医学入门》作巨处。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1寸,再旁开1.5寸处。布有额神经外侧支和额动、静脉。主治头痛,目眩,目不明,癫痫等。沿皮刺0.3~0.5
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又名杉子、杉塔。为杉科植物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的球果。辛,微温。①治慢性气管炎,疝气,乳痈。煎服:30~90克。②研末调搽
【介绍】:元代医生。安徽怀远人。继承家学。曾任太医院提举。
①肌肉。前人称肌肉外层(皮下脂肪)为白肉,内层(肌肉组织)为赤肉,赤白相分;或谓肌肉间界限分明者,故名。《灵枢·本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②经穴名。即阳辅穴,属足少阳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水突,见该条。
出《本草拾遗》。为芜荑之别名,详该条。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攒竹,见该条。
见《张氏医通》卷十六。即都气丸,见该条。
证名。又作昏运。指头脑昏沉眩晕感觉。亦有指眩晕之常发于黄昏者。多因阴虚所致。《证治汇补·眩晕》:“日晡眩晕,得卧少可,谓之昏晕,此阴虚也。”详阴虚眩晕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