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茵芋丸

茵芋丸

①《备急千金要方》卷五方。茵芋叶、铅丹秦艽钩藤皮、石膏、杜蘅、防葵各一两,菖蒲黄芩各一两半,松萝半两,蜣螂十枚,甘草三两。为细末,炼蜜为丸,小豆大,三岁以下小儿每服五丸,三岁以上每服七丸,五岁以上每服十丸,十岁以上每服十五丸。治小儿少小有风痫疾,至长不除,遇天阴节变便发动,食饮坚强亦发,百脉挛缩,行步不正,语言不便。②《普济本事方》卷三方。茵芋叶、朱砂薏苡仁各一分,牵牛子一两半,郁李仁(去皮尖,微炒)半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轻粉为衣,每服十至二十丸,五更初温水送下,到晚未利可再服一、二次,以利为度,白粥将息。治历节肿满疼痛。③《普济本事方》卷四方。炒茵芋叶,薏苡仁各半两,郁李仁(去皮尖,微炒)一两,生牵牛子末一两半。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五更姜、枣煎汤送下,未利加至三十丸,日三次,以利为度,白粥补之。治风气积滞脚气,常觉微肿,发则或痛。

猜你喜欢

  • 木贼草

    见《本草经疏》。即木贼,详该条。

  • 琥珀地黄丸

    《张氏医通》卷十五方。琥珀(另研)、延胡索(同糯米炒,去米)、当归各一两,蒲黄四两(半生,半炒),干地黄八两,生姜一斤。将地黄咀碎酒浸,生姜切片,各捣取汁,留滓,用姜汁炒地黄滓,地黄汁炒姜滓,各干为末

  • 结毒溃烂

    证名。见《梅氏验方新编》第七集。治法先用黑豆、生甘草节等分,煎浓汤,先薰后洗。再用鹅黄散(轻粉、熟石膏、川柏等分,研末,加入冰片研匀),湿则掺,干则用胆汁或麻油调搽。

  • 痧麻明辨

    书名。1卷。清·华壎撰。刊于1879年。本书专论麻疹(痧麻),首为总论,次列正候、兼候、回候、变候及附候五类。每类又分若干节,介绍证候、治则等内容。末附治痧三方。

  • 附骨痰

    流痰病的一种。见《疡科心得集》卷中。多为先天不足,三阴亏损,或有所伤,致使气血凝滞所致。多发于小儿,常见于大腿内侧或外侧处。初起全身寒热间作、食少、困倦、无力、面黄、形体消瘦,腰痛腿酸,朝轻暮重,甚则

  • 灸痔法

    即以艾灸穴位治疗痔漏的方法。出《五十二病方》。《外台秘要》卷二十六曾引录“崔氏灸痔法”。现已少用。

  • 血热

    ①病证名。小儿发热的一种证型。元·朱震亨《幼科全书》:“血热者,每日以午间发热,遇夜则凉,此心热也。轻则导赤散,重则四顺饮治之。”②亦称血分热。指热之在血分者。证见吐衄、咳咯、溺血,午后发热,女子月事

  • 湿痢

    病名。指痢疾之因感受湿邪所致者。有寒湿痢与湿热痢之别。《时病论》卷三:“湿痢,有寒热之分焉。”亦指痢疾危证。《医学入门》卷四:“湿痢,腹胀,身重,下如豆汁,或赤黑混浊,危症也。”治疗可选用当归和血散、

  • 水郁

    五郁之一。指水气郁阻之症。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证治汇补》卷二:“水肿胀满,二便阻隔,皆水郁也。治宜折之。折者制御之也,伐而挫之也,渐杀其势也。”《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八:“水之本在肾,标在肺。实

  • 寒凉派

    金元时期的一个医学派别。详见金元四大家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