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经行面部痤疮

经行面部痤疮

病证名。亦名经前痤疮。指每逢经前面部出现一粒粒突起的小丘疹(粉刺),无色或淡红色,时有痒痛,面部皮肤粗糙的病证。多因肝脾湿热肝郁化火,或肺热所致。若因喜甜食辛辣,滋腻之品,以致肝热脾湿、上蕴面部,症见面部出现颗粒小丘状突起,痒且痛,月经先期带下色白或黄、量多,口干粘腻、治以清热利湿,方用龙胆泻肝汤;若因肝气郁结,郁久化火,熏灼肌肤,症见经前面部出现粒粒痤疮,伴有口干咽燥,情绪烦躁,经前乳房胀痛,经行量少不畅、大便干燥,治宜清火解郁,方用丹栀逍遥散;若肺经有热,外蒸皮肤,症见经前面部痤疮,燥咳无痰、口干咽痛,两颧发红,治宜清热泻肺,方用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地骨皮桑白皮甘草黄芩桔梗、生薏仁、连翘)。

猜你喜欢

  • 惊风烦渴

    病证名。惊风后伤津引起的烦躁、口渴症状。多因小儿惊风,伤及津液,津亏则虚热内生,烦渴喜饮。治宜益气养阴。用麦门冬汤加减。

  • 尅伐

    攻伐削弱之意。①指攻散力峻猛的药物性能,易于耗伤元气。如芫花、甘遂等药物多服或久服,能尅伐元气。②指五行克制。如金克木、木克土等。

  • 百枝

    出《吴普本草》。为草薢之别名,详该条。

  • 青藤根

    见《药材学》。为木防已之别名,详该条。

  • 妇女白淫

    病证名。出《妇人良方大全》卷一。妇女从阴道内时时流出有白色粘液,形如胶样的秽物。多因房劳伤肾,心肾不交,肾主水开窍在阴,胞冷肾损故下流淫浊,而小便通利无碍。治宜补肾固涩。方用金锁正元丹、固精丸、锁金丸

  • 喉科紫珍集

    书名。清代作品,撰人与撰年均不详。2卷。现有两种版本,其一刊于1860年,名《经验喉科紫珍集》,又名《重录增补经验喉科紫珍集》,原题燕山窦氏原本,朱翔宇嗣辑。其二刊于1874年,名《喉症全科紫珍集》,

  • 年希尧

    清代官吏。字允恭,号偶斋主人。广宁(今辽宁锦州)人。其父年遐龄曾任清代湖广巡抚等职,兄年羹尧亦任高职。他曾任工部右侍郎等职。因平时浏览金、元名家等著述,并嗜好搜集良方,曾辑刻有《经验四种》(1717年

  • 打天钟

    牙齿保健法,即叩齿法。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齿宜朝暮叩以会神。一云,以集身神,若卒遇凶恶,当叩左齿三十六,名曰打天钟;若辟邪秽叩右齿,名曰击天磬;若存念至真,叩中央齿,名曰鸣天鼓……每晨起,以

  • 鼻毛

    附于鼻粘膜的毫毛,亦称鼻须。具有防止灰尘入侵,保持鼻腔清洁及鼻道通畅的作用。

  • 神火丹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九。小儿丹毒之一。丹发两膀上,不过一日便赤黑色者谓之。治宜:栀子仁捣末,醋调敷。或用景天花捣绞汁,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