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为有头疽生于脊背者。见《刘涓子鬼遗方》卷三。脏腑俞穴皆在背部,故本病多因脏腑气血不调,或火毒内郁,或阴虚火盛凝滞经脉,使气血壅滞不通而发。又因发病部位不同而有上发背、中发背、下发背;后世又有上搭
病名。指呕吐苦水。《灵枢·四时气》:“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详呕苦条。
【介绍】:清代医家兼官吏。字伟然。江苏吴县人。官至贵州巡抚,精于医,任官所到之处,恒以医济民。辑刻有《园医学六种》,为其在江西时所作。其书包括伤寒、针灸、妇产、外治、本草等科,流传较广。
病名。绕足胫而生的一种肿疡。见《疡医准绳》卷四。由湿热下注,蕴蒸肌肤而成。其症绕足胫生核数个,日久肿痛,溃烂流脓血,缠绵难愈。治宜健脾利湿,清热解毒。内服防风通圣散化裁;局部发热者,服当归拈痛汤。外贴
经穴名。代号ST8。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足少阳之会。位于头部额角入发际0.5寸,距头正中线4.5寸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另说“在额角发际侠本神两旁各一寸五分”(《针灸甲乙经》
见《本草纲目拾遗》。为泽兰之别名,详该条。
①治法之一。《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反者……病在中,旁取之。”马莳注:“盖病在于中,而经脉行于左右,则或灸或刺,或熨或按,皆当取之于旁也。”②循经远刺的取穴法之一。如病在腰部,针委中穴。《灵枢·终始
病证名。指小儿突然昏迷,气粗息促。因病势急骤凶猛,正气不能支持,邪毒痰热内陷心包,阻塞内闭所致,故称。详小儿昏迷条。
见育婴秘诀条。
证候名。《备急千金要方》:“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阳俱虚者,手太阳与阳明经俱虚也,病苦耳鸣嘈嘈,时妄见光明,情中不乐,或如恐怖,名曰肺与大肠俱虚也。”肺与大肠相表里,肺虚日久可致大肠虚寒,传导失司。《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