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疏
见本草经疏条。
见本草经疏条。
见《青岛中草药手册》。为石花之别名,详该条。
见明·赵贞观《绛血丹书》。即产后阴下脱。详该条及子宫脱垂条。
二十三蒸之一。见《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详二十三蒸条。
见《广西中草药》。为黑面神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指病邪直中阴经的虚寒证。见《通俗伤寒论·阴证伤寒》。分寒中太阴、寒中少阴、寒中厥阴三类。寒中太阴用胃苓汤、附子理中汤等方;寒中少阴用真武汤、附姜白通汤等方;寒中厥阴用当归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等方。
病名。①出《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因瘀血内结少腹而致。症为小腹结痛,硬满有形,甚或大便秘结而黑,小便自利,月经不调等。宜温通逐瘀,用少腹逐瘀汤或桂枝茯苓丸。②见《寿世保元》卷五。指阴囊外伤后形成的血肿。
见《东北药用植物志》。为苍耳子之简称,详该条。
病证名。①指激经。《女科秘要》卷二:“有孕红来如行经,应期每月一至,此是漏也。”②泛指妊娠期间阴道流血,称为胎前漏红。参见胎动不安、胎前动红条。
病证名。见《平治会萃》卷三。即酒齇鼻。详该条。
病证名。见《妇人良方大全》卷一。多因情志不畅,气郁血滞,或经期涉水感寒,寒搏于血,血行涩滞,冲任阻闭,经血不能下达胞宫所致。症见经闭不行,面色紫黯,下腹疼痛拒按,或痛引胸胁。治宜开郁行滞,活血通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