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二方。黄连六分(用吴茱萸五粒,泡水一至二匙拌),知母一钱(用干姜一分,泡水一至二匙拌),远志一钱(用石菖蒲汁四至五匙拌),羚羊角一钱,川贝母二钱(用熟艾半分,泡水一至二匙拌
古病名。指食不知饱,肌瘦、腹大而多泄的证候。《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七:“小儿有嗜食,食已仍不知饱足,又不生肌肉,但其腹大,其大便数而多泄,亦呼为豁泄,此肠胃不守故也。”治宜健脾益气。用参苓白术散。
出《灵枢·经水》。即手少阳三焦经,见该条。
【介绍】:战国时医家。详见子阳条。
指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所属的穴位,共309穴。见表。
经穴名。代号GB18。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阳维之会。位于头顶部,当瞳孔直上入发际4.5寸处;或于头临泣后4寸取穴。另说在入发际三寸五分(《备急千金翼》);入发际五寸(《针灸大成》)
见《中药志》。为磁石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指咽喉肿痛,水浆难下的证候。《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马痹与喉痹相似,亦是风热毒气,客于咽颔颊之间。与气血相搏,结聚肿痛,其状从颔肿连颊下,应喉内肿痛塞,水浆不下,甚者脓溃,毒若攻心,则心烦懊
【介绍】:见朱权条。
【介绍】:明医家。字逸之,号梅墟,别号梅癫道人。嘉禾(治今浙江嘉兴)人。精药物及炮制,著有《茹草编》四卷(1597年)、《续易牙遗意》一卷(1582年)。又精养生、气功术,编纂有《唐宋卫生歌》、《益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