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痧要略
见痧法备旨条。
见痧法备旨条。
病证名。又名夹惊吐、惊膈吐。《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吐逆早晚发热,睡卧不安者,此惊吐也。心热则生惊,故睡卧不安,而神不宁也。心神不宁,则气血逆乱而吐也。”临床表现多伴有呕吐清水稀涎,面色青白,精神倦怠
【介绍】:唐代医生。京都(今陕西西安)人。不知姓,名元颃,善医。据载:一妇误食一虫,常疑而成疾,每治不效。清元颃诊治,元颃知其所患,请其夫选谨密者一人,预戒之:“今以药吐泄,但以盘盂盛之,当吐之时,但
器械名。一为烙法中用以检查、治疗喉瘤、乳蛾等之铜制专用器械。略呈弯形或直形。治疗时压迫舌部,以保护舌部和下唇部等处,以免烙铁烫伤。另一种为普通压舌板(有铜制、银制、骨制、象牙制以及竹制)。较前压舌板稍
①经外奇穴。出《新针灸学》。位与足少阳胆经之居髎穴同。见该条。②推拿穴位名。出《实用小儿推拿》。在颈部第2~3颈椎棘突间。捏挤至皮肤呈紫红色为度。有清咽喉、散结热等作用。用于治疗喉痛,急性喉痹,乳蛾,
温病学上与伏气相对而言的病证。指感受病邪后,很快发病者。若内有伏邪,由新感触动而发病,称为新感引动伏邪。新感温病,随感随发,初起有恶风寒表证;伏气初起即有内热证候。
亦称生斑舌。全舌纯红有小黑斑点。多见于瘟疫热毒陷于阳明之候。兼见壮热、烦渴,继而透发斑疹,急用透疹解毒,待斑疹出后,则用凉血解毒化斑(见《伤寒舌鉴》)。
见《疡医大全》卷七。即提毒丹,见该条。
即金蟾散第一方,见金蟾散条。
见《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二十七。即加味肾气丸,见该条。
病在下焦及服补养药、补肾药、驱虫药均可在饭前服。《神农本草经》:“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