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旋覆花汤

旋覆花汤

①《金匮要略》方。旋覆花三两,葱十四茎,新绛少许。水煎顿服。治肝着,症见胸胁痞闷不舒,甚则痛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初起时欲得热饮者,并治妇人半产漏下。②《圣济总录》卷八十四方。旋覆花一两,赤茯苓桑白皮半夏各二两,紫苏茎一两,大腹皮(连皮、子)五枚。为粗末,每服五钱匕,加大枣二枚,水煎去滓,入生姜汁一合空腹服;如要疏利,入槟榔末二钱,汤成下。治瘴毒脚气头旋吐痰,心闷气膈,见食恶心心下拘急。③《普济本事方》卷三方。旋覆花、细辛橘皮桂心人参、炙甘草、炒桔梗白芍药、半夏各五钱,赤茯苓三分。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七片,水煎服。治心腹中脘痰水冷气,心下汪洋嘈杂肠鸣多唾,口中清水自出,胁肋急胀,痛不欲食,脉沉弦细迟。④《产育保庆集》卷上方。旋覆花、荆芥穗、半夏曲五味子杏仁(去皮尖,麸炒)、麻黄、炙甘草、前胡赤芍药、茯苓各等分。为粗末,每服四大钱,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水煎,食前服。治产后伤风咳嗽喘满痰涎壅塞,坐卧不宁。⑤《济生方》卷二方。旋覆花、半夏、橘红、炮姜各一两,槟榔、人参、甘草、白术各半两。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七片,水煎,不拘时服。治中脘伏痰,吐逆眩晕。⑥《妇人良方》卷十四方。旋覆花、芍药、甘草各半两,前胡、石膏各一两,白术、人参、麻黄(去根节)各三分。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治妊妇伤寒,头目旋疼,壮热心躁。⑦《赤水玄珠》卷四方。旋覆花、橘红、半夏、茯苓、甘草、厚朴、芍药、细辛。加生姜三片,水煎服。治胸中嘈杂汪洋,常觉冷涎泛上,兀兀欲吐,饱闷。⑧《证治准绳·女科》卷三方。旋覆花、枇杷叶(去毛,炙)、川芎、细辛、藿香、桂心、枳壳(麸炒)、前胡、人参、姜半夏、炙甘草、羚羊角屑、赤茯苓各七钱半,羌活半两。为粗末,每服五钱,加生姜五片,水煎,食远服,日二次。治妇人风痰呕逆,不下饮食,头目昏闷。⑨见《证治准绳·女科》卷二。即芎羌汤,见该条。

猜你喜欢

  • 紫油厚朴

    见《中药材手册》。为厚朴之药材名,详该条。

  • 辰砂

    出《本草图经》。为朱砂之处方名,详该条。

  • 瞳人干缺

    病证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六。又名瞳神缺陷、瞳神干缺。常由肝肾亏损,虚火上炎引起。多因瞳神缩小失治,黄仁与其后黄精部分或全部粘附所致。证见“金井不圆,上下东西如锯齿,缺参差”(《银海精微》),或如梅

  • 舂杵

    正骨器械。《世医得效方》卷十八:“肩胛上出臼……须用舂杵一枚,小凳一个。令患者立凳上,用杵撑在下出臼之处;或低,用物簟起;杵长则簟凳起。令一人把住手尾,拽去凳,一人把住舂杵,令一人助患人放身从上坐落,

  • 黄宰

    【介绍】:明代医家。字敬甫。祁门县(今安徽祁门)人。生活于十六世纪。业儒,后学医,在当地闻名。撰有《针灸仅存录》一书,未见刊刻。

  • 穿心毒

    病名。出《疡科心得集》卷中。即井疽。见该条。

  • 周魁

    【生卒】:十八世纪【介绍】:清代医家。字杓元,别号澹然子。江苏江宁人。长于温病,撰有《温证指归》一书(1799年),主张详温证之原,辨温证之始,治疗注重保元,有一定见解。

  • 岐伯

    【介绍】:传说上古时代医家,后人又称岐天师。相传黄帝与岐伯等人讨论医药而创医药,《黄帝内经》中许多重要论述多以黄帝问、岐伯答的体裁写成。参见岐黄条。

  • 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辛生地玄参方

    见《温病条辨》卷一。即加减玉女煎,见该条。

  • 锁严子

    见《陕甘宁青中草药选》。为锁阳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