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悬痈

悬痈

病名。①《疮疡经验全书》卷一:“此毒生于上腭,形如紫李,坠下抵舌,其人口不能言,舌不能伸,头不能低,仰面而立,鼻中时出红涕。”多由火毒炽盛所致。症见除上腭肿起、疼痛、色红、饮食吞咽均感不适外,或见身发寒热口渴舌苔黄,脉数等症。治宜泻火解毒,消肿止痛。可选用五味消毒饮黄连消毒饮仙方活命饮等加减。即上腭痈,详该条。②会阴部脓肿,也称悬痈或海底漏。详海底漏条。

猜你喜欢

  • 不月

    出《素问·阴阳别论》。指经闭,或指月经不按月来潮。参见经闭条。

  • 牙痈风

    病名。即牙痈。详该条。

  • 痨疽

    病名。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一。即发于足背或足小趾后京骨穴等处之疽。脓少、瘙痒。治同足背发。

  • 天聪

    经外奇穴名。《千金要方》:“初得病,或先头痛,身寒热,或欲守火,或腰背强直,面目如饮酒状。此伤寒……,若病者三、四日以上,宜先灸胸上二十壮。以绳度鼻正上尽发际,中屈绳断去半,便从发际入发中,灸绳头,名

  • 色以润泽为本

    诊法。出《望诊遵经》。望面部色泽用以推断疾病的预后。人体内在气血盛衰,可外现于面部色泽,尽管病色各有不同,总以明润光泽,预后较好;枯晦不泽,预后较差。

  • 螽(zhōng 终)斯丸

    ①《古今医鉴》卷十一引王同知方。生地黄(酒洗)、熟地黄(酒蒸)、当归(酒洗)各四两,茯苓、川芎、赤芍药、枳壳(麸炒)、黄芩(酒炒)、延胡索(酒炒)、青皮各二两,陈皮、苏木、红花、五灵脂各一两,炒干姜五

  • 禁口痢

    见《世医得效方》卷六。即噤口痢。详该条。

  • 内托复煎散

    《医学入门》卷七方。地骨皮、黄芪、白芍药、黄芩、白术、茯苓、人参、甘草、当归、防己、肉桂各一两,苍术一斤,防风三两。水煎分服,一日内服完。治阴症痈疽,毒蕴于中者。

  • 肋疽

    病名。见《外科大成》卷二。又名夹荧疽。由肝经火毒郁怒结聚而成。生于两胁肋骨间,初起肿块如梅李,渐大如碗,色紫暗或焮红,肿痛连及肩肘,脓溃稠粘者顺,溃出清水者逆。相当于肋骨结核、肋骨骨髓炎等。治宜清热解

  • 形瘦过期经行

    病证名。《叶氏女科证治》:“形瘦素无他症,而过期经行者,此气血不足也,宜服十全大补汤。如食少而脾胃素弱,过期经行者,此气衰血少也,宜服异功散合芎归汤,兼服地黄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