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又名夹惊吐、惊膈吐。《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吐逆早晚发热,睡卧不安者,此惊吐也。心热则生惊,故睡卧不安,而神不宁也。心神不宁,则气血逆乱而吐也。”临床表现多伴有呕吐清水稀涎,面色青白,精神倦怠
见《黑龙江常用中草药手册》。为托盘之别名,详该条。
见《外科全生集》。即壁钱,详该条。
病证名。见《仁斋直指方》。系指牙齿浮动欲落。手阳明之支脉入齿,壅则齿浮,虚则宣露。参见牙齿动摇条。
①指呼吸时急促,气逆不平。与喘急为同义语。《景岳全书·杂证谟》列有喘促门,概括虚喘与实喘等多种喘证。②指呼吸时短气不足以息,动则气促的病症。多由肺气耗伤,肾不纳气等所致。《赤水玄珠·喘门》:“喘促,脉
选择乳母标准。出《千金要方》卷五上。其选择法云:“凡乳母者,其血气为乳汁也。五情善恶,悉是血气所生也。其乳儿者,皆宜慎于喜怒。夫乳母形色所宜,其候甚多,不可求备。但取不胡臭、瘿瘘……,无此等疾者,便可
《证治准绳·类方》第七册方。赤芍药、当归、大黄、黄芩、生地黄、黄连、川芎、薄荷各等分。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米汤送下。治眼内血灌瞳神,赤脉涩痛,大热上壅者。
【介绍】:明代医家。字六吉。太平府(今安徽当涂县)人。对于医学常有自己的见解,见闻较广,著有《医经原始》等书,已佚。
病名。出《外科证治全书》卷四。由寒气收敛腠理,阳气不能发越、怫郁而作。多在秋冬季节,项背或周身发疮,如疥如癣;或如疙瘩作痒,浸水结痂,至交春暖即愈。宜内服荆防败毒散解表,再以补中益气汤实表;外搽绣球丸
病名。《陈素庵妇科补解》:“妊娠阴吹之病,子室内聒聒有声,如矢气状。或赤白带下,或先有浊气臭液出流阴户,然后有声,此系足少阴、厥阴二经血虚所致。失久不治,必致漏而半产,宜当归羊肉汤。”(羊肉、当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