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医书三种》之一。清·邵登瀛撰。刊于1815年。作者鉴于冬温、春温、温疫、湿温于盛行时常夹杂温毒病证,遂参酌吴又可、喻嘉言二家之说,旁集有关医著编成。邵氏于温毒、疫病证治阐述尤详。书后附列治疗方剂
【介绍】:见丁泽周条。
病证名。亦名肾虚经乱。经行先后无定期证型之一。多因早婚,房室不节,产育过多等耗伤精血,以致肾气不固,闭藏失职,冲任失调,胞宫蓄溢因之失常。症见经期先后不定,经血量少,色淡质稀,面色晦暗,头晕耳鸣,腰膝
正骨手法之一。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医者一手或双手在拔伸的基础上将骨折断端或关节脱位外突之骨按回原位,从而使骨折断端的分离、重叠、成角畸形、侧方移位及关节脱位得到矫正。
证名。见《兰室秘藏·头痛门》。指头脑不爽利及视物模糊的感觉。《东医宝鉴·外形篇》:“此由风湿热痰涎郁于精明之府,故头目不为清爽。宜川芎丸、防风散、川芎散、沃雪汤、清神养荣汤。”肝阳上亢、气郁等均可引起
病证名。《叶氏女科证治》:“经来一半余血未尽,腹中作痛,或发热或不热,乃气血俱实也。宜服红花当归汤(红花、当归、牛膝、苏木、枳壳、三棱、莪术、赤芍、芫花),破其余血,而热自止。”参见气滞痛经、血瘀痛经
【生卒】:1889~1976【介绍】:现代医史学家。字冶愚,自号红杏老人。江苏镇江人。早年跟随丁福保学医,后专攻中国医学史。于1919年写成我国第一部医史著作《中国医学史》。该书被收入商务印书馆之《中
肝脏真气已绝的脉象。轻按则弱,重按应手即去,不能复来,或曲如蛇行。《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肝死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
诊小儿脉法。《幼幼新书》引《宝童》:“孩儿五七岁,五藏脉方现。中指两畔内,于中仔细看。左主五脏,右主热生惊,洪大主热,弦数主肝动风,七八至为息数和平。”临床可作辨证参考。
出《保生秘要》。即击探天鼓法,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