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江西中药》。为败酱草之别名,详该条。
名词。出《玄女经》。亦名臭鼠。即阴蒂。
见《陆川本草》。为蒲葵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即尘埃入目。详该条。
见《山东中草药手册》。即蚕蜕,详该条。
见《医钞类编》。即产后玉户不敛。详该条。
病证名。《叶氏女科证治》:“形瘦多热多郁,血少气虚,宜服芩连四物汤,合开郁二陈汤。”
治则。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清稍次于寒,温稍次于热。即偏于寒性的病证,可用温性的方药治疗。
阳气虚衰的病机之一。阳虚则阴盛,阴盛则内寒。临床多见形寒肢冷及水肿、痰饮等症。非因外感寒邪,而是体内阳虚所致。《素问·厥论》:“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参见内寒条。
心脏真气已绝的脉象。坚硬躁急,如弹丸、豆粒样的搏动,重按愈见躁急。《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心死脏,浮之实如丸豆,按之益躁急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