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砭石。《礼记内则》:“古者以石为针,所以为刺病。”
是升发脾阳,以治脾虚气陷,胃失降纳之法。脾升则健,胃降则和。临床用于劳倦伤脾,胃阳不振,表现为体重肢困、怠惰嗜卧、恶风厥冷、口苦舌燥、饮食无味、食不消化、大便不调等症,用升阳益胃汤等。
经穴名,代号PC3。出《灵枢·本输》。属手厥阴心包经。合(水)穴。位于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尺侧缘处,微屈肘取穴。布有正中神经本干和肱动、静脉。主治心痛,心悸,热病烦躁,胃痛,呕吐,肘挛,臂痛等。直刺
【介绍】:见祝尧民条。
【介绍】:见陈邦贤条。
菀,古与“郁”音义相通。膹菀即膹郁。详膹郁条。
鼓膜之俗称。在耳孔之底,系传导声音之重要器官。参见耳及皮膜条。
①指针刺未能得气时,停针不动,静候片刻,以待气至。《针经指南·标幽赋》:“次察应至之气……未至也,据虚实而候气。”《针灸大成》:“用针之法,候气为先。”《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谓“气至而有效”即指针刺必
见《中国医学大辞典》。为猴枣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证治准绳·疡医》卷三。即臑痈。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