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诗词古文>杨嗣复生平

杨嗣复生平介绍

杨嗣复(783—848年),字继之或继子(《新唐书》为“继文”),穆宗时的户部尚书杨于陵次子,东汉太尉杨震之后(第五子杨奉一脉)与杨虞卿为族兄弟。八岁能文,主考官权德舆录为进士,二十岁登博学宏词科,受到宰相武元衡赏识,“皆权德舆门生,情义相得,进退取舍,多与之同”。累迁中书舍人。由户部侍郎擢尚书右丞,封爵弘农伯。李德裕辅政,被黜为湖南观察使。会昌元年(841年)三月被贬潮州。唐宣宗大中初,召为吏部尚书。卒谥孝穆。>>查看杨嗣复的诗词古文

生平

平步青云

  他曾在‘户部’任官职,他父亲杨于陵是户部侍郎、尚书。他要求避嫌,皇帝下达诏令说,官相同,职位不同,没有嫌疑。父亲杨于陵告老还乡后,杨嗣复要求回家去服侍年老多病的父亲,朝廷不肯批准。

  他主持过两期‘朝考生平’,很是公正。先后选拔了68个人,多成长为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其中就有魏抃(794-859年,字申之,一作魏谟),他刚正不阿,有他先祖魏征的风格,任官职到户部、吏部尚书。杨嗣复与牛僧儒、李宗闵,出自同门,志趣相近,私交很深,杨还是个性情中人,所以他总体上属于‘牛李’的圈子。829年8月李宗闵、830年正月牛僧儒先后当宰相,交相推荐他,然而他不愿意超越在他父亲之上,所以只同意担任礼部侍郎等官职,不肯做‘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

  833年李宗闵第一次被罢相,正担任‘尚书左丞’的他也跟着倒台,被遣放到四川,做‘剑南东川节度使’,后担任检校户部尚书等职。

官场浮沉

  直到838年正月,他回到朝廷,被提拔到宰相的位置,前后任职宰相3年零8个月。李宗闵再次罢相后,已经担任了宰相的杨嗣复还为他辩护和重新提拔,于是不可避免地深陷“二李党争”(李宗闵、李德裕朋党之争)。人们包括诗人白居易都纷纷躲避不及,而他和白敏中、元稹、杨虞卿、杨汝士家族却纷纷窜进去,淌这个混水。于是他与对立派李德裕、郑覃、陈夷行等产生了许多纠葛,为之付出了沉重代价。

  在840年8月,就发生了“紫宸奏事”。因为唐朝宰相不止一位的,当时的李珏、郑覃、陈夷行同是宰相。

  郑覃、陈夷行与他在皇帝面前发生争论。郑覃认为:杨嗣复任宰相后,现在的政事不如三年前自己当国的时候,并暗示杨与李宗闵朋党有瓜葛;陈夷行则攻击宰相李珏修国史时,美化自己,掩盖先帝的美德。杨嗣复有口难辩。

再被重用

 文宗李昂最痛恨‘二李’朋党,他甚至说:“去河北贼非难,去此朋党实难”。朝廷从821年开始,朋党拉帮结派,相互打击,国家受损。825年就出现了所谓“八关十六子”的集团,此后‘二李’又轮流做宰相,‘纷纭排陷,垂四十年’,所以,朋党这事是当时皇帝认为最要命的一件事情。杨嗣复只得坚决要求辞职。

 最终皇帝罢免了郑覃、陈夷行,让杨嗣复一个人独力管理天下事,这说明他还是很信任杨嗣复的。

  841年正月,杨嗣复正准备对官员们进行精兵简政的时候,文帝去世了。宦官仇士良废掉遗诏,拥立了唐武宗。同年9月,贬斥杨嗣复做吏部尚书、湖南观察使。

  皇帝认为杨嗣复是‘安王’、‘杨妃’的党羽,于是派人分路去追杀杨嗣复、李珏等人。宰相李德裕与崔郓、崔珙等人醒悟过来,阻止皇帝‘手滑’、追还使者,只把杨嗣复贬谪做了潮州刺史。

  6年后,他被招回,做了江州刺史一年,升为吏部尚书,可是走到岳州,就去世了。

猜你喜欢

  • 魏收

    魏收(507年—572年)字伯起,小字佛助,钜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州)人,南北朝时期史学家、文学家。北魏骠骑大将军魏子建之子。与温子升、邢邵并称“北地三才子”。魏收历仕北魏、东魏、北齐三朝。天保二年(551年),他正式受命撰魏史,魏收与房延祐、辛元植、刁柔、裴昂之、高孝干等“博总斟酌”,撰成《魏书》一百三十篇,记载了鲜卑拓跋部早期至公元550年东魏被北齐取代这一阶段的历史。书成之后,众口喧嚷,指为“秽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后官至尚书右仆射,天保八年(557年)迁太子少傅。武平三年(572年)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司空、尚书左仆射,谥文贞。

  • 明余庆

    明余庆(约公元588年前后在世)字不详,隋代平原鬲(今山东平原北)人,明克让之子。生卒年均不详,约陈末隋初间前后在世。善为诗,仕隋官至司门郎。大业十四年(618),越王杨侗称帝,为国子祭酒,今存诗二首。

  • 叶绍翁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 石孝友

    石孝友,南宋词人,字次仲,江西南昌人。生卒年不详。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进士。填词常用俚俗之语,状写男女情爱。仕途不顺,不羡富贵,隐居于丘壑之间。石孝友著有《金谷遗音》,《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一卷,明《唐宋名贤百家词》本作《金谷词》,不分卷。有明汲古阁《宋六十名家词》本、《四部备要》排印本。《全宋词》据毛□校汲古阁本收录。

  • 朱德润

    (1294—1365)睢阳人,徙吴中,字泽民。工画山水人物,能诗,善书。仁宗延祐末荐授应奉翰林文字,兼国史院编修。英宗嗣位,出为镇东儒学提举,后弃官归。顺帝至正中,起为行中书省照磨,摄守长兴。有《存复斋集》。

  • 濮彦仁

    彦仁字仲温,桐乡人。至元中官吴中,弃职归。

  • 孔文卿

    生卒年不详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元代杂剧作家。生平事迹不可考。

  • 邹兑金

    邹兑金(1599-1646),明末清初杂剧作家。字叔介,江苏无锡人,邹式金之弟。生平以济人利物为事,曾捐资创置放生池以泽及鱼鳖。崇祯丁丑年,他北上应考渡江泊金山寺,忽江中风浪大作,他倾资设救生船救人而耽误了应考,后其子邹忠倚得状元,世竟传为德报云。

  • 鲍桂星

    鲍桂星(1764—1824)字双五,一字觉生。安徽歙县人,清朝官吏。嘉庆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中允。九年,典试河南,留学政。十三年,典试江西。十五年,督湖北学政。累迁至内阁学士。因事革职,官终詹事。桂星少从同县吴定学,后师姚鼐,诗古文并有法,著有进奉文及诗集,又尝用司空图说辑《唐诗品》。

  • 谢锡勋

    谢锡勋,字安臣,海阳人,光绪己丑举人,官将乐知县,著有《小草堂诗集》。嗜学博览,尤工填曲,诗如万斛之泉,七古尤竭其才力之所至,诙谐调笑,无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