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诗词古文>萧遘生平

萧遘生平介绍

萧遘(gòu)(?-887年),字得圣,祖籍南兰陵(今江苏武进),唐朝宰相,中书侍郎萧置之子。萧遘出身于兰陵萧氏齐梁房,进士及第,历任校书郎、太原从事、右拾遗、起居舍人、播州司马、礼部员外郎、考功员外郎、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兵部侍郎等职。黄巢之乱时,萧遘随唐僖宗入蜀,被拜为宰相,担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黄巢起义平定后进拜司空,封楚国公。光启二年(886年),邠宁节度使朱玫率军入京,田令孜挟持唐僖宗逃往宝鸡,萧遘未及跟随。朱玫主张另立新君,萧遘反对,拒绝草拟文告,被罢为太子太保,退居河中府。光启三年(887年),朱玫之乱平定,宰相孔纬诬陷萧遘从逆,萧遘因此被赐死。>>查看萧遘的诗词古文

生平

早年经历

  咸通五年(864年),萧遘考中进士,被授为秘书省校书郎、太原从事,后升任右拾遗,累迁至起居舍人。咸通十三年(872年),韦保衡拜相。萧遘与韦保衡虽是同科进士,但却素来不睦,因此被贬为播州司马。

累职拜相

  咸通十四年(873年),韦保衡获罪赐死,萧遘被征召回朝,担任礼部员外郎,改任考功员外郎、知制诰。乾符元年(874年),萧遘被任命为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后累迁至户部侍郎、翰林承旨。

  广明元年(880年),黄巢起义军进犯长安。唐僖宗出逃,任命萧遘为兵部侍郎、判度支,让他掌握财赋。中和元年(881年),唐僖宗到达西川。萧遘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并兼任吏部尚书。

  中和三年(883年),武宁节度使时溥中毒,怀疑是判官李凝古所为,因此将其杀死。李凝古的父亲李损时任右散骑常侍,时溥便声称李损与李凝古同谋。当时,宦官田令孜收受时溥贿赂,便命御史台审讯李损。萧遘奏道:“李凝古投毒,本就事实不清,他父子离别数年,音讯不通,怎会是同谋?时溥恃功乱法,蔑视朝廷,欲杀天子近臣。如果依从他的要求,朝廷还怎么立足于天下!”李损因此免于一死。

  光启元年(885年),黄巢起义被平定。唐僖宗返回长安,萧遘被拜为司空,封楚国公。他自幼便志向远大,自负有王佐之才,拜相之后更是严肃端庄,因此深受皇帝器重。当时,田令孜掌握禁军,权势熏天,公卿百官无不畏服,只有萧遘不肯屈从。

招引朱玫

  后来,田令孜与河中节度使王重荣争夺盐利,以朝廷名义改任王重荣为泰宁节度使。王重荣不听调令,并联合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在沙苑击败前来征讨的朝廷禁军,率军直逼京师。唐僖宗大惊,逃往凤翔。各镇节度使纷纷上表,指责田令孜挑起事端,离间藩镇。萧遘素来憎恶田令孜,便与裴澈联名致信给邠宁节度使朱玫,让他率军前来。

  光启二年(886年),朱玫率五千兵马前往凤翔迎驾,并与王重荣、李克用修好,要一同匡扶唐室。各藩镇也相继上表,请求皇帝返回长安。田令孜却胁迫僖宗前往陈仓(今陕西宝鸡),仓促之下,百官都来不及随从。不久,孔纬奉命返回凤翔,召百官赴陈仓。萧遘因田令孜还在僖宗身边,称病不肯前往。

  不久,朱玫对萧遘道:“主上六年来奔波流离,中原军民与贼血战,十死七八,这才收复京城。天下正为皇帝回京而高兴,皇帝却把平叛大功归于田令孜,委以大权,致使朝纲法纪遭到践踏,引出王重荣之乱。我前来勤王,不但没有受到信任理解,反而成了胁迫君主,我们怎能受宦官的摆布。李氏子孙众多,您为什么不另立皇帝,以匡扶社稷呢?”

  萧遘道:“皇帝继位十几年,没有什么大错。田令孜擅揽大权,皇帝每次提及,都流涕不止。如今之事,皇帝本无意迁移,无奈被田令孜挟持而走。一切罪过都在田令孜身上,谁人不知?你对皇室尽心效力,应当率军回到镇所,进呈表章迎接皇上。废立之事,连伊尹、霍光都曾感到为难,我萧遘不敢遵命。”朱玫出去后,公开宣告道:“我要拥立李氏王子为帝,敢反对者斩!”

贬官赐死

  四月,朱玫立襄王李煴为帝,请萧遘起草登基诏书。萧遘推辞道:“我近来文思减退,还经常让人代笔,您还是请别人来写吧。”朱玫不悦,只得让郑昌图草诏。五月,李煴返回长安,将萧遘罢为太子太保。萧遘于是上表称病,退居河中永乐县。

  十二月,朱玫部将王行瑜倒戈,杀死朱玫,李熅逃往河中,也被王重荣斩杀。光启三年(887年),唐僖宗返回长安。宰相孔纬因与萧遘不和,便以萧遘曾接受李煴任命的官职为由,上奏朝廷将他贬官。不久,萧遘又被赐死在永乐。

轶事典故

  王铎是萧遘科举时的主考官,唐僖宗在蜀地时,二人同时拜相。一次,僖宗召见宰相,王铎不慎跌倒,萧遘从旁将他扶起。僖宗非常高兴,道:“宰相和睦,是我的幸事啊。”又对萧遘道:“你能尊重长者,我很高兴。”萧遘答道:“臣扶王铎不仅仅是尊重长者,臣还是王铎的门生。”僖宗笑道:“王铎选进士,朕选宰相,都没有亏负卿啊。”

家庭成员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萧遘出身于兰陵萧氏,是后梁明帝萧岿的后人,他的五世祖萧嵩、高伯祖萧华、曾祖萧复、族祖萧俛、萧仿、父亲萧置,都曾在唐朝担任宰相。

  而根据《萧江全谱》、《溪南江氏族谱》等谱牒记载,萧遘生有七子,其次子萧祯,在朱温篡唐之时,指江为姓,改姓为江,隐居在徽州(今安徽歙县),是为萧江氏一世祖。

猜你喜欢

  • 干宝

    干宝,生卒年不详,东晋新蔡(今河南省新蔡县)人,字令升。著述颇丰,主要有《周易注》、《五气变化论》、《论妖怪》、《论山徙》、《司徒仪》、《周官礼注》、《晋记》、《干子》、《春秋序论》、《百志诗》、《搜神记》等。其祖父干统,三国时为东吴奋武将军都亭(今湖北恩施)侯,父干莹,曾仕吴,任立节都尉,迁居海盐。干宝自小博览群书,晋元帝时担任佐著作郎的史官职务,奉命领修国史。后经王导提拔为司徒右长史,迁散骑常侍。除精通史学,干宝还好易学,为撰写《搜神记》奠定基础。

  •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季南寿

    季南寿(约1111——1180),字元衡,龙泉县南宏山人。宋绍兴五年(1135),中进士。淳熙元年(1174),年迈辞官,进直显谟阁致仕。著有《入蜀日记》、《简之道院戏稿》、《眉之近古堂编》及《编馀杂著》。

  • 胡祗遹

    胡祗遹(zhīyù)(1227—1295)字绍闻,号紫山。磁州武安(今属河北省)人。于世祖朝历任户部员外郎、右司员外郎、太原路治中、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副使、荆湖北道宣慰副使、济宁路总管及山东、浙西提刑按察使等职,以精明干练著称,所至颇具声誉。胡祗遹后召拜翰林学士,未赴,改任江南浙西按察使,不久以疾辞归。卒,谥文靖。《元史》有传。祗遹学出宋儒,著述较丰,著有诗文集《紫山大全集》,今存二十六卷本。卷八有《黄氏诗卷序》、《优伶赵文益诗序》、《朱氏诗卷序》等文,为研究元曲之珍贵资料。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秋潭孤月”。

  • 贾仲明

    贾仲明(1343~1422后),元末明初杂剧作家。明·朱权《太和正音谱》作“贾仲名”。自号云水散人。淄川(今山东淄博)人。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善吟咏,尤精于词曲、隐语。曾侍明成祖朱棣于燕王邸,甚得宠爱,所作传奇戏曲、乐府极多,骈丽工巧,后徙官兰陵。著有《云水遗音》等。撰《录鬼簿续编》,为八十二位戏曲作家补写了数十曲双调·凌波仙挽词,对这些戏曲作家及其创作予以梳理、评论,其中有不少曲论评语是比较中肯公允的,至今仍被人们广泛征引。

  • 李材

    元京兆人,字子构。诗才敏妙,多奇句。早卒。有《子构集》。

  • 艾性夫

    艾性夫(《四库全书》据《江西通志》作艾性,并谓疑传刻脱一夫字)字天谓。江西东乡(今属江西抚州)人。元朝讲学家、诗人。与其叔艾可叔、艾可翁齐名,人称“临川三艾先生”。生卒年均不详,约元世祖至元中前后在世。艾性夫诗,以影印文渊合《四库全书》本为底本,酌校《诗渊》所录诗。新辑集外诗编为第三卷。

  • 章敞

    (1376—1437)浙江会稽人,字尚文,号质庵。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与修《永乐大典》。授刑部主事,屡辨冤狱。宣德六年,擢礼部侍郎,两使安南,不受馈赠,得使臣体。正统初纂洪武以来条格,供诸司参酌,吏不得为奸。有《质庵文集》。

  • 严遂成

    严遂成(1694—?)约清高宗乾隆初(1736年前后)在世,字崧占(一作崧瞻),号海珊,乌程(今浙江湖州)人。雍正二年(1724)进士,官山西临县知县。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值丁忧归。后补直隶阜城知县。迁云南嵩明州知府,创办凤山书院。后起历雄州知州,因事罢。在官尽职,所至有声。复以知县就补云南,卒官。

  • 晁冲之

    晁冲之,宋代江西派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叔用,早年字用道。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晁氏是北宋名门、文学世家。晁冲之的堂兄晁补之、晁说之、晁祯之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早年师从陈师道。绍圣(1094~1097)初,党争剧烈,兄弟辈多人遭谪贬放逐,他便在阳翟(今河南禹县)具茨山隐居,自号具茨。十多年后回到汴京,当权者欲加任用,拒不接受。终生不恋功名,授承务郎。他同吕本中为知交,来往密切。其子晁公武是《郡斋读书志》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