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诗词古文>黄中辅生平

黄中辅生平介绍

黄中辅(1110—1187)字槐卿,晚号细高居士。是抗金名将宗泽的外甥。义乌县城东隅金山岭顶人。祖父景圭,金吾卫上将军,居浦阳(今浦江)。父琳,迁居义乌。黄中辅赤诚爱国,忠奸分明,祟尚气节,不为苟合。时秦桧柄国,诬害忠良,粉饰太平,不思北进,黄中辅于京师临安太平楼题句“快磨三尺剑,欲斩佞臣头”,为世人所重。>>查看黄中辅的诗词古文

生平

报国无门
  黄中辅出生于宋大观四年(1110),幼承家学,尚气节,有胆识,才智过人。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金国发动对北宋的掠夺战争。朝廷急召宗泽到抗金前线磁州(辖境相当今河北邯郸、磁县、武安等市、县地)任知州。他招募义军,抗击金兵。宋徽宗则慌忙把帝位让给儿子赵桓(后称钦宗)。派康王赵构到金营议和,路过磁州,被宗泽留下,要赵构别上当受骗。不然,康王赴金,必有去无回。第二年金兵进攻宋都汴京(即开封,又称东京)掳去徽、钦二帝及全部皇族,只留下一个时在相州(州治今河南安阳)的兵马大元帅康王赵构。金兵掳掠京城,赵构按兵不动,副元帅宗泽带兵救援,被康王阻遏,驻扎济州(治所巨野,今属山东)。二帝北掳后,康王则在应天府(治所宋城,今河南商丘南)即皇帝位,改元建炎,应天府时称南京。是为宋高宗。要不是宗泽留下赵构,也许就不再有南宋的历史。
  宗泽受任东京留守,招募义军协助防守,联络八字军等部队,任用岳飞为将,多次打败金兵,当时全国上下对金同仇敌忾,军民团结,士气高涨,正是北伐抗金,收复失地的大好时机。宗泽上疏请高宗回銮东京,一连写了24道奏章,奏章落到时在扬州宋高宗身边的投降派大臣黄潜善、汪伯彦手里,两人却肆意攻击,百般阻挠,不让宋高宗回汴京主持抗金。宗泽见奸臣当道,复国无望,忧愤成疾去世。宗泽死后汴京不保,金兵长驱直入,渡江南下。黄中辅爱国心切,很想报效国家,苦于请缨无路。
  黄中辅得知舅父抱恨去世,表哥宗颖也赋闲在外,壮志难酬。国家危亡,自己又报国无门,他悲愤极了,写了一首《念奴娇》词:
  炎精中否?叹人材委靡,都无英物。胡马长驱三犯阙,谁作长城坚壁?万国奔腾,两官幽陷,此恨何时雪?草庐三顾,岂无高卧贤杰?
  天意眷我中兴,吾皇神武,踵曾孙周发。河海封疆俱效顺,狂虏何劳灰灭。翚羽南巡,吓阍无路,徒有冲冠发。孤忠耿耿,剑芒冷浸秋月。
  上阙抒发胡骑南侵,长驱直人,朝廷一味逃奔,不事抵抗,二帝被掳,不知雪耻的愤慨。下阙感慨国难当头,宋王朝仍不知重用人材,使爱国志士干才废置,枉有忠心,报国无门,“徒有冲冠发”。全词气势磅礴,充分体现黄中辅的忧国之心和悲愤之情。

怒斥奸佞
  宋高宗定都临安(今杭州),被金兵掳去的秦桧,被金人收买。建炎四年(1130),金主派人送他到楚州(州治山阳今江苏淮安),又送他过江。他到了临安的宋高宗身边,慌称他杀死守边的金兵,夺船逃回。秦桧依照金主的吩咐,对高宗说:“南宋只要保住半壁江山,皇上就可以永远做皇帝。如果打败金邦,迎回二帝,你哥哥肯定要复辟,那时你的皇位怎么能够保得住!”赵构听了很合心意,就用他做宰相,与金邦和议。岳飞上表反对。第二年,金兀术进兵河南,在郾城被岳飞打得大败,岳飞收复郑州、洛阳等地,两河义军纷纷起来响应。高宗、秦桧害怕岳飞、张浚、韩世忠等打败金兵,迎回二帝,遂下令收缴主要将领兵权。十二道金牌急召抗金最力的岳飞回京。
  高宗、秦桧加紧向金求和,答应除掉岳飞,把岳飞收回的黄河以南的土地全部送给金邦,向金称臣纳贡。秦桧贬逐主战将领张浚、赵鼎等到西南边境,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及养子岳云、部将张宪。
  秦桧、赵构、张浚等清除了投降障碍,洋洋得意,大事鼓吹“太平中兴”,粉饰太平,并在京都临安,造一座“太平楼”歌舞升平。大江南北的人民群众对秦桧等奸贼,无不切齿痛恨,江南民间制作“油炸烩”以泄胸中愤恨。
  黄中辅磋跎岁月,这时已进入而立之年,眼看奸佞猖獗,国事日非,忠良受害,生灵涂炭,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怒火,怀着满腔愤怒,奔赴杭州,登上太平楼,提笔于楼内壁上题写一首《满庭芳》词:
  沥血为词,披肝作纸,片言谁让千秋?快磨三尺剑,欲斩佞臣头!自恨草茅无路,望九重如隔瀛洲。兴长叹,无言耿耿,空抱济时忧。
  休、休、休,真可惜,才如李广,却不封侯!奈伯郎斗酒,翻得凉州。尽道边庭卧鼓,谁知老了貔貅。凭谁问,边筹未建,建甚太平楼!
  这首词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卖国投降的奸臣们的极端仇恨。例如,建炎三年(1129),金兵大屠扬州,宋高宗慌忙逃过长江。司农卿黄锷逃到江边被逃散的军士们误认是右相黄潜善,怒骂:“黄贼,祸国殃民,害苦了多少人!”黄锷来不及分辩,已被剁成肉块。岳飞死后,士民们对秦桧恨之入骨,“人人可执而诛之”成了当时的普遍心理。此词一出,观者如云。爱国士民,无不称快,熟读默记,风靡京师,秦桧、张俊等得知后,急忙下令关闭城门,搜捕黄中辅。

潜居山林
  黄中辅从太平楼出来,就到宿店里更换装束,随即出城回家,雇船溯流回返义乌。其实,京城里做官的、追捕的,都不认识黄中辅,只是倒霉了书生模样的人,受尽盘查。
  义乌离杭州毕竟太近,捉拿黄中辅的告示很快在县城内贴出。在本地,黄中辅是位有名望的人,知县老爷认识他。黄中辅为了不使地方官为难,带了妻子儿女一起住到乡下去。
  秦桧的宰相府,张俊的枢密院,万俟卨的御史台都行文各州县查找黄中辅下落。在各地历年科考花名册上,查到黄中辅是义乌人,枢密使张俊急派大队京兵到义乌捉拿。由于黄中辅去向不明,加之在义乌别无亲戚,县人也有意隐藏,京兵在义乌闹了一阵之后,一无所获,只得回京复命。
  忠耿志士,这时更发现国家命运、个人前途已是没有可以指望的了,一时心灰意冷。他闭门谢客,斋佛诵经,从此以“细高居士”为号。
  黄中辅在乡下住了十几年,到绍兴二十五年(1155),黄中辅已经46岁。这年秦桧去世,朝廷平反冤狱,通缉黄中辅的命令也撤销了。黄中辅回到县城里。绍兴三十年(1161),江西临川晏节来任义乌知县。他听人介绍黄中辅事迹,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亲自造访黄中辅,请他出山。城乡绅众也纷纷恳求槐卿先生出来培养后辈,黄中辅于是出任县学教谕。
  在县学,黄中辅一连教了20年书,培养出大批人材。人生七十古来稀,70岁那年他把教谕的职务让给了年轻人,自己又去了山野田园,深居简出,以吟咏为乐。知县将黄中辅的文才、道行和事迹上报婺州,知州转报两浙转运使,转运使将黄中辅的才能、德行和表现进行核实后,进京奏请皇上给黄中辅委任官职。当朝廷商议给黄中辅担任什么职务时,已是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令未下,而黄中辅已于当年五月七日离开了人间,享年78岁。
  黄中辅有气节、有学问,著有《类稿》10卷。后人为了纪念他,给他在义乌县城金山岭顶(今朝阳门街)建了一座专祠。由于多次遭受兵灾,早已荡然无存。到了清雍正年间(1723—1735),又于朝阳门外驿墈下“浙东望族祠”(今称黄大宗祠)左侧特地再建了一座“二贤祠”,合祀黄中辅和黄溍两位先贤。1942年日军侵踞义乌,“二贤祠”被焚毁。

猜你喜欢

  • 周公旦

    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 萧综

    (480—528)南朝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字世谦。梁武帝次子。武帝天监三年,封豫章王。累迁南徐州刺史、侍中。疑己为齐东昏侯之子,常怀异志。普通六年,北魏军临彭城,武帝令综都督众军,镇于彭城。综率数骑投魏。梁军失帅,大溃。魏以为太尉、丹阳王。改名缵,一作赞,字德文。魏孝庄帝即位,尚帝姊寿阳长公主。出为齐州刺史。大通二年,萧宝夤反于魏,综将赴之,为魏所杀。一说梁将陈庆之至洛,综送书启求还,信未达而庆之败,未几,终于魏。又说尔朱世隆入洛,妻被害,综弃官为僧,病死入山途中。

  • 徐君茜

    南朝梁东海郯人,字怀简。徐孝嗣孙。幼聪朗好学,及长,善弦歌,为梁湘东王镇西咨议参军。好声色,侍妾数十,皆佩金翠,曳罗绮。常载妓游览,荆楚山川,靡不登践。辩于辞令,有轻艳之才,作新声巧变,人多讽习。卒官。

  • 元兢

    字思敬。生卒年、籍贯皆不详。高宗龙朔时为周王府参军,总章中为协律郎,与上官仪等预修《芳林要览》。善文,与孟利贞、董思恭等并以文藻知名当时。事迹见《旧唐书·元思敬传》。《新唐书·艺文志四》重复著录元兢《古今诗人秀句》2卷、元思敬《诗人秀句》2卷。又撰有《沈约诗格》1卷、《诗髓脑》1卷。皆已佚。《全唐诗逸》存诗1首。

  • 张琰

    一作张瑛,误。女诗人。生平无考。《全唐诗》存张琰诗3首、断句4,其中《春词二首》出《又玄集》卷下、《才调集》卷一〇;《铜雀台》一首出《文苑英华》卷二〇四、《乐府诗集》卷三一;残句皆出《吟窗杂录》卷三〇。

  • 戴表元

    戴表元(1244~1310)宋末元初文学家,被称为“东南文章大家”。字帅初,一字曾伯,号剡源,庆元奉化剡源榆林(今属浙江班溪镇榆林村)人。宋咸淳七年进士,元大德八年,被荐为信州教授。再调婺州,因病辞归。论诗主张宗唐得古,诗风清深雅洁,类多伤时悯乱、悲忧感愤之辞。著有《剡源集》

  • 刘攽

     刘攽bān(1023~1089)北宋史学家,刘敞之弟。字贡夫,一作贡父、赣父,号公非。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一说江西樟树人。庆历进士,历任曹州、兖州、亳州、蔡州知州,官至中书舍人。一生潜心史学,治学严谨。助司马光纂修《资治通鉴》,充任副主编,负责汉史部分,著有《东汉刊误》等。

  • 杨云翼

    (1170—1228)平定乐平人,字之美。章宗明昌五年进士第一。特授承务郎。宣宗时累官御史中丞。哀宗时为翰林学士。与人交,死生祸福不少变。国家之事,知无不言。兼精历算医方。与赵秉文同为文坛领袖。曾编校《大金礼仪》。

  • 荀昶

    字茂祖,颍川颍阴人。生平事迹不详,仅知他在元嘉初(公元四二四年左右)以文义至中书郎。昶著有文集十四卷,(《隋志注》作十五卷。此从《隋书志》及《两唐书志》)传于世。

  • 元顺帝

    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ToghonTemür,蒙古语意为“铁锅”,1320年—1370年),元朝第十一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五位大汗。也是元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元明宗长子,元宁宗长兄。至顺四年(1333年)六月初八即位于上都。至正十一年(1351年)爆发了元末农民起义。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闰七月,明军进攻大都,妥懽帖睦尔出逃,蒙古退出中原,元朝对全国的统治结束。至正三十年(1370年)四月二十八日,妥懽帖睦尔驾崩于应昌,享年五十一岁。庙号惠宗,蒙古汗号为“乌哈噶图汗”。明朝为其上尊号为“顺帝”,民间又称其为至正帝、庚申帝、庚申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