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
【源】 五代十国时南汉交州牙将皎公羡之后(60,62)。【望】 南越(17,418)。【布】 北京、四川成都(91)、陕西渭南等地均有此姓。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山西之雁北地区、四川之成都等地有分布。《续通志·氏族略》亦收载,未详其源。
五代时有皎公羡,交州牙将; 明代湖广竹溪县有皎氏。
【源】 五代十国时南汉交州牙将皎公羡之后(60,62)。【望】 南越(17,418)。【布】 北京、四川成都(91)、陕西渭南等地均有此姓。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山西之雁北地区、四川之成都等地有分布。《续通志·氏族略》亦收载,未详其源。
五代时有皎公羡,交州牙将; 明代湖广竹溪县有皎氏。
读音:Wūlánhǎtè【综】 清满洲正蓝旗中有乌兰哈特氏(259)。乌兰哈特德楞额,清满洲正蓝旗人,嘉庆中官至成都副都统(61)。《姓氏词典》 收载,其据《中国人名大辞典》注云: “满族姓氏。清
读音:Suǒnuòtú【源】 清蒙古八旗姓。世居喀拉沁(23,63,260)。清代蒙古族姓氏。世居喀喇沁地方,为蒙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收载。
读音:wǔ lù【源】 ①系自姬姓。五鹿为春秋时卫邑(故城在今河北大名东),后属晋国,晋公子重耳封舅犯于此,支孙以邑为氏,见《风俗通》(7,17,60)。②以职为氏。古有三鸟,五鹿之职,见《潜夫论》(
读音:Xúzhān【综】 源出不详。或系徐、詹两单姓所合成。台湾屏东有此姓(68,261)。
读音:Xuānqiū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 “芈姓,楚文王庶子食采轩邱,因氏。”此以邑为氏。一作“轩丘”。
读音:Kèyī【综】 清镶白旗满洲弓匠七十三之妻为克伊氏(260)。
读音:luò【源】 ①系自任姓。炎帝参卢之后有落氏(6,60,62)。②落姑氏之后有落氏,见《风俗通》(1)。③春秋时赤狄皋落氏之后改为落氏(6,7,12,17,60)。④汉、晋时鲜卑人姓,檀石槐之西
读音:Bìlǔliè【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苏完地(23,63,180,260)。【变】 ①亦作〔毕鲁勒〕(180,260)。②清正白旗满洲前锋护军哈尔库之妻为毕鲁礼氏(260),〔毕鲁礼〕似即必鲁
读音:Sūlúnmù【综】 清正红旗蒙古马甲吴什之妻为苏伦木氏(260)。
读音:Wēi危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地名为姓氏,舜将三苗族人迁徙到三危山(甘肃省敦煌东)一带居住,后裔遂以地名为姓。二是出自黄氏改姓。明初文学家危素之祖本姓黄,他改姓危后,其后人亦称危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