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魏三字石经尚书残石

魏三字石经尚书残石

一册(玉简斋影印本)。罗振玉影印。首册印原石,次取剪装本依原石字体尺寸影印。末有宣统丁巳闰月罗氏跋。石刻为魏正始中所刻石经《尚书·君奭》残字,每字以古文、篆、隶三体书写,先为古文,次为篆、隶。合计三体之字,存全字的有一百一十个,存半字的有十二个。此碑於光绪中叶出土於洛阳故城中,不久即归黄县丁氏。丁氏宝爱,不轻示人,拓本颇不易得。此册所据之本,据罗氏之跋所云,是初出土时,未归于丁氏之前,拓于洛阳之本。魏三字石经,正始中刊刻,树于太学。其后北魏、北齐,石碑先后从洛阳移往邺都,又从邺都移回洛阳,隋开皇中又移往长安,屡经迁移,早已残破不全。以后又废为柱础。原石在北宋御史台一度发现,后遂无闻。石拓除唐秘府藏本以外,别无传本。即便是皇祐中苏望所摹刻的也不复传,流传下来的只是《隶续》所载的八百余字。原石自宋代发现之后,光绪中叶那次是第二次发现。第三次则是1922年发现于洛阳城南。所出《尚书》《春秋》残字甚多,其中尤以一面是《尚书》之《无逸》、《君奭》文,一面为《春秋经·僖公、文公》文那一石存字最多。但是,罗氏影印此册,时为民国六年,其时此石尚未发现,魏三体石经,除《隶续》存字以外,只有罗氏所据之石,所以罗氏着意要把它印出来。王国维所撰魏石经考五篇,即据此而作。考正始所刻石经,三种文体中古文最为重要。其文系据当时秘府所藏之古文,当时称为“中古文”。此中古文即孔壁所传之古文。即使不是壁中原本,也必定是其再写或三写之本。其刻石时间虽晚于熹平刻石,但实际上是未经秦火的壁中原文。其中如假“畏”为“威”;假“”为“庸”,都与今文完全不同。此外新出各石中,不用本字而假用同音之字者,如“畏”“”之属尤其多。根据假借字求本字、古文之字,遂无不通。由此可知古人临文,凡属同音之字无不可假。此实为古人临文通例。孔安国对于壁中古文《尚书》,能够给以隶定,就是据此通例定之。杜子春对於古文《周礼》能通其句读,也是据此例通之。不仅如此,即便向来有师说的各经,据陆德明《经典释文》所举各家的异文来看,其中不用本字而用假借字,从而须要循其假借字明其本字的,也十有八九。这说明不仅壁中古文临文之例如此,秦汉以前一切传世的古文,秦汉以后一切传写的经文,也无不如此。此例虽是古人临文习惯,而实为后人解经的关键。读正始石经的人首先应注意三体中的古文。读三体中之古文的人,首先应贯彻此假借之例,这样才可以循其假借字而通其本字之义。至于古文字体与小篆的差异,则可以据以证明《说文》《汗简》所引古文出处之所由来,所写古文笔画之所以误。

猜你喜欢

  • 文选楼藏书记

    六卷,清阮元撰。此目多收江南传钞本,每卷分类排列,记书名、卷数、版本,略述内容,卷末集部多缺此项。有民国间传钞本。

  • 诸子品节

    五十卷。明陈深(详见《周礼训隽》条)撰。此书杂钞诸子,分内品、外品、小品。内品为《老子》、《庄子》、《荀子》、《商子》、《鬼谷子》、《管子》、《韩非子》、《墨子》。外品为《宴子》、《子华子》、《孔丛子

  • 易学全书

    五十卷。明卓尔康撰,《四库全书》已著录,内容详参十二卷本。此本为稿本,凡五十卷,内容完备。刘思生称此为原稿,较之十二卷本更为珍贵,故录此以备参考。今存稿本。

  • 数马堂答问

    二十卷。清黄名瓯(生卒年不详)撰。黄名瓯字驭卜,福州人。《数马堂答问》是黄名瓯的一部杂说之作。此书分九类,即天文、地舆、人物、经书、史鉴、人事、释老、飞植、数学,共二百六十多条,而飞植类一条为最少。其

  • 禹贡水道考异

    十卷。清方堃撰。方堃字冉亭,湖南巴陵(今湖南省岳阳市)人,嘉庆十三年举人。本书分为南、北二条,南条“水道考异”五卷,北条“水道考异”五卷。据称,本书南条多主目验,但方堃声称汉水在没有和沔水会合之前,已

  • 述德堂小楷集刻

    四卷。清钱泳辑。此帖是其所摹晋唐及宋元人小楷。第一卷《洛神赋》《十三行》及明清人题跋、《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其中王献之《十三行》乃宋拓至佳之本,可惜钱泳双钩摹之,未免有钝滞之处。第二册,《长寿王品迦释

  • 安顺府志

    五十四卷,首一卷,清常恩修,邹汉勋、吴寅邦纂。常恩,字沛霖,长白人,道光进士,邹汉勋详见《贵阳府志》。吴寅邦,贵州永宁人,道光拔贡生。道光二十七年(1847),常恩守是邦,因志缺,而吁集绅耆采择资料,

  • 尚絅堂诗

    五十二卷。《词集》二卷。《骈体文》二卷。清刘嗣绾(1762-1820)撰。刘嗣绾,字醇甫,号简之、芙初。阳湖(江苏武进)人。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时年五十岁。因母逝,哀痛成疾而

  • 四书说约

    无卷数。明鹿善继(?一1642)撰。善继字伯顺,定兴(今河北定兴县)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追赠太常寺少卿,谥忠节。有《四书说约》、《无欲斋诗抄》。此书旨在宣扬王阳明心学,提倡“致良知”、“

  • 长生殿

    二卷。清洪(1645-1704)撰。洪,字昉思,号稗畦,又号稗村、南屏樵者,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洪出生在钱塘望族世家,少年曾受业于明遗民毛先舒等人,后又曾就学于北京国子监。他早露才华,盛有诗名,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