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高宋僧传

高宋僧传

三十卷。北宋僧人赞宁(919-1001)撰。赞宁俗姓高。祖籍渤海,生于吴兴德清(今浙江省德清县)。在杭州祥符寺出家,法号“赞宁”。赞宁聪颖敏惠、钻研佛法。尤精于南山律,有“律虎”之称。太平兴国三年(978)达宋都城开封,受到宋太宗赵炅的礼遇和器重,赐号“通慧大师”。历任左街讲经首座,史馆编修,并掌洛京宗教诸事,后升任汴京右街僧录、左街僧录等职。赞宁平生著述颇多,除《宋高僧传》三十卷外,还著有《大宋僧史略》三卷,《三教圣贤事迹》一百卷,《内典集》、《外学集》等佛教著作。《宋高僧传》原名《大宋高僧传》,称称《宋传》,是赞宁奉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诏而撰写的。受命后回到杭州,与弟子显忠、智轮费时七年,于端拱元年(988)成书,编入大藏。至道二年(996),重加修整,补入一部分资料,遂成定本。《宋高僧传》在编纂体例上,与唐代释道宣撰的《续高僧传》基本相同。分译经篇、义解篇、习禅篇、明律篇、护法篇、感通篇、遗身篇、读诵篇、兴福篇、杂科声德篇等十科。唯在篇末之论部分有创新之处。如在有些人的传末附以说明文字,申明作者意旨,或自为问答,以释疑难,这是前传所没有的。入传的僧人主要包括六个朝代,即唐代,后梁、后唐、后汉、后周、宋代另补充了刘宋、后魏、陈、隋以前所遗漏的高僧。正传收载531人,附录126人。其学术价值在于:为研究中国佛教史保存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足以弥补正史对佛教史实记载的不足。如其译经篇详载唐代新传来的密宗各大师的事迹,译场的设官分职,译经的体例;习禅篇记禅宗五家七宗的成立,派别分歧,南顾北渐的斗争;明律篇所记南山、相部、东塔三派的争执等,均成为佛教史上极为重要的文献。另外,该书对禅宗各派重要人物,除云门宗创立者文偃外,皆一一立传,对禅宗内部的矛盾斗争,坚持写实,毫不隐讳。无疑对研究中国独具特色的禅宗史具有重要价值。《宋高僧传》由于作者明悉掌故,熟稔史籍写作体制,治史严谨,博采各家之长,故使此书写作风格“叙事清新质朴、翔实畅达”。对后世佛教传记体裁史书的编修具有一定影响。初刊本为南宋《碛砂版大藏经》,简称《碛砂藏》。由僧人法忠、清圭等人,在平江碛砂(今江苏吴县)延圣禅院雕印,装潢为梵夹本。1931年在陕西西安卧龙寺、开元寺发现此藏经本。中华书局1987年《中国佛教典籍选刊》本。最新版本是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的《高僧传合集》本。

猜你喜欢

  • 辨学遗牍

    一卷。明时意大利人利玛窦(详见《乾坤体义》条)撰。此书是利玛窦和虞淳熙讨论释氏之书,以及辨莲池和尚《竹窗三笔》攻击天主之说汇辑而成。利玛窦力排释氏,所以引来学佛者起而相争,利玛窦则反唇相击,各持一悠谬

  • 大司马张海虹先生集

    十七卷。明张五典(?-1625)撰。张五典,字和衷,号海虹,山西沁水人。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著有《大司马张海虹先生集》。是集凡十七卷。包括疏十篇,议四篇,论一篇,古今体诗一百零一篇,启三十一篇

  • 躬行实践录

    十五卷。清代桑调元撰。桑调元见《论语说》条。此书是由作者的门人把他晚年讲学的语录分类整理编辑而成,原名称作《夜炳录》。全书主要以程朱一派学说为宗旨,重点论述儒家“敬”、“仁”之道,反对把儒家学说与佛、

  • 高唐州续志

    二卷,首一卷。清毕一谦修,耿举贤纂。毕一谦字益之,满洲镶蓝旗人,贡监出身,乾隆七年(1742)任高唐州知州。耿举贤,邑人,举人出身。毕一谦莅任后,见旧志体制、叙述,皆有未备。欲重为修纂。又因距前志仅三

  • 证治要诀类方

    四卷。明戴原礼(详见《推求师意》)撰。此书系作者为配合《证治要诀》而作,又名《秘传证治类方》。书中共载方药四百三十余首,按汤、饮、散、丸、丹、膏分类编次。卷一为汤类,卷二为饮类,卷三为散类,卷四为丸、

  • 吕公实政录

    七卷。一名吕新吾先生实政录。明吕坤(详见《四礼疑》条)撰。此书,所载均为吕坤历官条约之类。第一卷为明职,第二卷至第四卷为民务,第五卷为乡甲约,均是吕坤任山西巡抚时所作。第六卷为狱政,第七卷为宪约,是吕

  • 湖北通志

    ①一百卷,首五卷,清吴熊光等修。吴熊光,安徽休宁人,官湖广总督。乾隆五十五年(1790),总督毕沅等延章学诚纂《湖北通志》,未及刊布。吴熊光复奏修之,书久未成,遂分遣幕友编辑,嘉庆九年(1804)成书

  • 读吕氏春秋札记

    二卷。清陶鸿庆(1859-1918)撰。此为鸿庆《读诸子札记》之第四种。毕沅校正《吕览》,阙陷颇多。鸿庆校正,参考了前人的成就。除毕沅所引诸书外,还有王念孙《读书杂志》及俞樾《诸子平议》二书,共校订二

  • 禹贡图说

    一卷。明郑晓(1499~1566)撰。晓字窒甫,号淡泉翁,谥端简。海盐(今属浙江省)人。明代著名学者。嘉靖二年(1523)举进士,授职方主事。稍迁太仆丞,历南京太常卿,召拜刑部右侍郎。俄改兵部,兼副都

  • 古兵符考略残稿

    一卷。清翁大年编撰。翁大年,字叔均,江苏吴江人。尚有《陶斋金石文字跋尾》一卷、《旧馆坛碑考》一卷等著述数种。其生卒年及生平不详。此书是为了补正瞿中溶所著《集古虎符鱼符考》而编写的。罗振玉得了此书稿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