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阳信县志

阳信县志

①十卷。清周虔森修,张璥纂。周虔森字天予,武进人,岁贡出身,康熙二十年(1681)任阳信县知县。张璥字霞城,邑人,拔贡出身,曾任广东潮州府海阳县知县,居官六年,以双亲老请归,时年仅四十三岁。著有《怀归集》和《岵岭集》。考阳信为古邑,秦属齐郡,更名为厌次,汉高祖时始置阳信县,属乐陵郡,元属棣州,明属武定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升武定州为府,阳信以县属之。阳信旧志,创修于明嘉靖十年(1531)知县徐九皋,再修于万历十三年知县朱大纪,三修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知县武世举。其后八十余年未有续者,且旧志原版残毁,典文湮没。周虔森莅任后,乃集邑人采葺遗书,搜访逸事,历时六月而告竣。《阳信县志》康熙二十一年(1682)刻本。全书十卷,分十纲,为:卷一舆地;卷二建置;卷三田赋;卷四礼仪;卷五风俗;卷六物产;卷七职官;卷八选举;卷九人物;卷十文艺。此志因前志残缺,无法所据,然因搜罗甚勤,故十分详博。每门之前,冠以小序;每条之下,多附考证,其中以风俗、古迹、赋役等篇,最为详瞻。唯分目多有重复芜杂,未臻雅洁。②八卷,附补遗一卷。民国朱兰修,劳乃宣纂。朱兰字霞孙,江西南昌人,民国九年(1920)任阳信县县长。劳乃宣,清代遗老。朱兰任县长后,邑绅劳乃宣倡议重修县志,并募款以为刊印之资。几易寒暑,遂成此志。《阳信县志》民国十五年(1926)铅印本。此志系承袭旧志而作,较旧志详密,实为《阳信县志》之大成。

猜你喜欢

  • 旧德集

    十四卷。清缪荃孙(1844-1919)编辑。缪荃孙,字筱珊,又字炎之,晚号艺风,江苏江阴人,光绪二年(1876)进士,曾入张之洞幕下,助其编成《书目答问》,官翰林院编修。缪荃孙博览群书,尤精金石、目录

  • 王子安集

    十六卷。唐王勃(650-676)撰。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自幼聪颖好学,六岁能作文,九岁读颜师古《汉书注》,撰《汉书注指瑕》十卷。乾封元年(666),授官散郎。被沛王招为王府修撰,曾撰

  • 黼庵遗稿

    十卷。明柴奇(约1524前后在世)撰。柴奇,字德美,江苏昆山人,生卒年不详,正德六年(1511)进士。官至应天府尹。柴奇在正德时,谏南巡,劾权幸及上边储屯政诸疏,颇著直声。著有《黼甫庵遗稿》。是编前有

  • 孝经迩言

    一卷。明虞淳熙撰。虞淳熙,河南陈留(今河南开封县)人。是书首有张位序及虞淳熙自序,列有提纲,内列宗传图、全孝图、孝字释、全孝心法、传经始末、全经纲目。将目录汇编成斋戒事亲之目、斋戒事君之目、斋戒事天地

  • 寄楮备谈

    一卷。清奕赓撰。此书成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记载了清宫廷的一些史事、掌故。书中首先介绍了清宣宗如何俭行重德、清高宗如何仁慈忠孝、清圣祖如何仁爱武勇等内容;其次记载了清宫廷遗闻、典故等内容;第三

  • 介庵词

    一卷。宋赵彦端(1121-1175)撰。赵彦端字德庄,号介庵,鄱阳(今江西波阳)人,魏王赵廷美七世孙。绍兴八年(1138)进士。十二年为左修职郎、钱塘县主簿。乾道三年(1167),自右司员外郎,以直显

  • 韵谱约观

    一卷。清李茂林撰。茂林字竹友,陕西富平人。书刊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书前有潘德隽序,书后有李氏识语,云:“司马温公著内外十六摄二十四图名《切韵指掌》,以示翻切之学。乃后人率求简易,不惟舌齿任呼

  • 明季甲乙汇编

    东村八十一老人编。八十一老人即许重熙。是书一名《甲乙汇略》,又名《甲乙两年汇略》。自明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起,至清顺治二年(1645)五月,马士英逃于杭州被杀止。末附甲申日记,前有自序。书为编年

  • 上饶县志

    ①十六卷,首一卷。清汪文麟等纂修。汪文麟,江苏易山(今属安徽省)人,拔贡出身,乾隆年间任上饶知县。《上饶县志》乾隆九年(1744)刻印。此志各门皆冠小序,所加按语,亦皆有据。如人物志陈苑传,加按语云:

  • 丹稜县志

    十卷首一卷。清顾汝萼修,朱文瀚等纂。顾汝萼,曾任丹稜县知县。朱文瀚,生平不详。丹稜县志创修于康熙时,乾隆二十年(1755)县令张晓村、邑人彭遵泗重修。彭遵泗,字盘泉,雍正进士,由庶吉士改兵部主事,官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