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读老子札记

读老子札记

① 一卷。附王注勘误 一卷。清陶鸿庆(1859-1918)撰。陶鸿庆,字石,又字秋农,号艮斋,江苏盐城人。光绪己卯年(1880)中乡试,后屡次应进士不第,便绝仕途之路,师承高邮王德清、俞樾之学。撰有《读诸子札记》(十七家)二十五卷、《读礼志疑》五卷、《左传别疏》二卷、《读通鉴札记》十二卷。其中《读诸子札记》收有《老子》、《庄子》、《列子》、《淮南内篇》、《吕氏春秋》、《管子》、《晏子春秋》、《孙卿子》、《墨子》、《贾谊新书》、《董子春秋繁露》、《韩非子》、《商君书》、《公孙龙子》、《尹文子》、《尸子》等十七家。而《读老子札记》为十七家之首。历代解释《老子》诸家,较完备的只有河上公、王弼二家。作者认为河上公注本不足以为凭据;而王弼注本,较贴近古著。《老子》异文虽多,但宗旨是“无为”,因此据王弼注本作此书。此书常以注释之语来考证原文,其目的为阐述《老子》的正字原义。然而王弼注本有偏执谬误,所以陶鸿庆又作《王注勘误》一卷附《读老子札记》之后。《王注勘误》注文颇为精确严谨,观点甚为详明,其说也可考证。总之,此书在声韵通转上下功夫,又以注解注,并注重文字的通变。然对一些章节陶鸿庆未加注释,实为可惜,但此书仍功不可没。现存手抄本、中华书局1959年《读诸子札记》本。② 二卷。补遗一卷。清易顺鼎(已著录)撰。古来注解《老子》者,或依一家之言,或采众家之说,旨趣各不相同。易顺鼎撰此书,则依众说校读《老子》。此书以王弼注本证其所据原文,又以本文证王注的错简,再以他书证本书之文,更以类书校订王弼注文,实是左右逢原。然而所采众家注本各有所依,侈列异文,实是徒增淆乱,而不如只依王弼一家注本为佳。其推证本文的,如“力物作焉而不辞”,据十七章注,而知王弼注本“辞”作“始”;“无有入无间”,王注谓“气无所不入,水无所不出于经。”据《淮南子·原道篇》,则知本文当作“出于无有,入于无间”,注文当作“气无所不入,水无所不经”;其订证王注的如“谷,中央无谷也”,据《经典释文》:“下谷字当作者”;如此等等,都确无可疑。所以《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称其“较陶鸿庆《读老子札记》尤为精详”。因其《补遗》仅据《庄子·天下篇》以证司马温公、王荆公之读,故《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又称其“亦不可为典要也”。然而此书以诸家精解参证校读实为可贵,书中偶有不确之处,实为惑于它书之误,并不影响其书对后世研究《老子》的参考价值。现存清光绪十年甲申年(1884)刊本。

猜你喜欢

  • 淄川县续志

    八卷,首一卷。清王康修,臧岳纂。王康,北京市大兴县人,雍正五年(1727)进士。乾隆六年(1741)任淄川县知县。臧岳,濮州人,康熙四十七年(1708)举人,雍正八年任邑县教谕。王康掌淄川二年后,谋续

  • 浯溪集

    二卷。明黄焯撰。黄焯,字子昭,南平人。正德进士。先官永州知府,后改任湖广参政。浯溪旧有元颜书院,黄焯扩而建之,以便游观者。其雇石中诸刻,谓不可以不传。乃命邑生集,重新刊行,即此书。《浯溪集》明嘉靖刻本

  • 觉生诗钞

    十卷,《咏物诗钞》四卷。《咏史诗钞》三卷。《感旧诗钞》二卷。《觉生诗续钞》四卷。《自订年谱》一卷。清鲍桂星(1764-1826)撰。鲍桂星,字双五,觉生,安徽歙县人。嘉庆进士,历官工部右侍郎,遭谗落职

  • 乐昌县志

    二十二卷首一卷。民国刘运铎修,陈宗瀛纂。刘运铎,湖南慈利人,乐昌县长。旧志创始于明万历间知县张祖炳,而后至同治八年(1869)四次增续修。民国十八年(1929)九月,县长刘运铎开局纂修,次年二月成书。

  • 录异记

    八卷。五代杜光庭(850-933)撰。杜光庭、字圣宾,自号东瀛子,处州缙云(今浙江丽水县东南)人(一作括苍)。性喜读书,好为文章。官至户部侍郎。著述甚多,有《谏书》一百卷等多部。《录异记》《宋志》作十

  • 潜颖诗

    十卷。何维棣(约1897前后在世)撰。何维棣字棠孙,湖南道州(今湖南道县)人,生卒年未详。光绪八年(1882)举人。官四川侯补道。维棣为绍基之孙。维棣以能文鸣于时,其诗才思横溢,而维棣于经训、小学亦颇

  • 宋传

    见《宋高僧传》。

  • 尔雅补郭

    二卷。清翟灏撰。翟灏(1736-1788)字大川,晚年改字晴江,浙江仁和(今浙江余杭县)人。清训诂学家。祖籍汴(今河南开封)。乾隆十八年(1753年)举人,次年进士,历任衢州、金华二地教授。撰《通俗篇

  • 形学备旨

    十卷。美国罗密士(详见《八线备旨》)撰,美国狄考文(1836-1908)、中国邹立文(生卒年不详)、刘永锡(生卒年不详)同译。狄考文,美国传教士,1836年来华,1864年在登州(今山东蓬莱县)设立会

  • 西北城记

    一卷。清谢济世撰。谢济世字石霖,号梅庄,全州(今广全州县)人。康熙年间考中进士,授检讨,雍正时官至御史,直声振天下,因弹劾田文镜被遣戍,后得宽免。高宗(乾隆)登极,谢济世被授为湖南粮道。坐事解任,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