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论语义疏

论语义疏

二十卷。清马时芳撰。时芳字诚之,号平泉,又号见吾道人,禹州(今河南禹县)人。乾隆四十八年(1783)副榜。其学以陆王为正宗,尤重于诚意慎独。是书大意为圣人立言之旨乃人涉身处世义理之权衡。《义疏》不守汉宋门户之见,以我心想圣人之心,想记者之心。一一以事理衡量。历史上揭明心学的很多,但没有《注疏》之本。卷首有时芳自序。称其因念《论语》为孔子讲学之书,是义理之权衡。自不顾浅陋,继续前辈之说,逐章略述大意。该书有石印本。

十卷。魏何晏(见《论语集解》)等注,南朝梁皇侃疏。皇侃(488-545,亦作皇偘)是南朝著名经学家,吴郡(今江苏苏州)人,自幼好学,师从当时的名儒贺,尽通其学。擅长《礼》、《易》、《老》、《庄》诸学,侃“精力专门,尽通其业,尤明《三礼》、《孝经》、《论语》。”(见《梁书·皇侃传》),梁初任国子助教,以经学授弟子,从学者数百人。入寿光殿讲解《礼记》,颇受梁武帝称赞,拜员外散骑侍郎。著有《礼记义疏》、《论语义疏》,为时人所重。《论语义疏》亡而复得,《礼记义疏》略见于孔颖达《孔记正义》。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辑有《礼记皇氏义疏》四卷。魏晋时清谈之风甚炽,《论语》注家蜂起,继何晏集孔安国、郑玄、马融等人注作集解之后,晋江熙又集卫瓘、缪播、郭象、袁宏、李充、孙绰、范宁等十三家之说以为集解。皇侃义疏,采录江氏集解以及樊光、王朗、梁、颜延之等旧说数十家为何晏申说,并间出己意。皇疏不囿于一家之言,遍采群说,多有辨析,宋《国史志》称其“虽时有鄙近,然博极群言,补诸书之未至,为后学所宗。”但皇疏成于六朝清谈之世,于名物制度略而弗讲,以老庄之旨,发为骈俪之文,多涉清谈,稍病芜陋。由此可见汉儒、魏晋注经风气之不同。后宋邢昺疏出,皇疏于南宋时亡佚。有唐时抄本传入日本,清乾隆间又由日本返传中国,即《四库提要》所说“乃发光于鲸波鲛室之中,借海舶而登秘阁”。传世版本有日本宽延三年刻本(武汉馆藏)、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内府刻本、《知不足斋丛书》本(苏州文管会等藏)、清临汾王亶望刻本(中山大学等藏)等,均题作《论语集解义疏》十卷。今本《论语义疏》已有窜乱,非皇疏之旧,然久佚重光,终是幸事。

猜你喜欢

  • 读史随笔

    六卷。清陈忱(约1590-1670)撰。陈忱字遐心,一字敬失,号雁宕山樵,亦称古宋遗民,浙江乌程人(今浙江吴兴南),生卒年均不详。陈忱好作诗文,读书晦藏,以卖卜自给。著述甚丰。《读史随笔》立名史评,实

  • 使臣碧血录

    一卷。撰者不详。该书述明季左懋第奉使北上不屈之事。现有《鲁春秋》附刊本。

  • 宋史纪事本末

    一〇九卷。陈邦瞻撰。陈邦瞻(?-1623年),字德远,高安(今属江西省)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官吏部稽勋清吏司郎中,后出为浙江参政,擢福建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分理彰德诸府,又为两广巡

  • 历代武举考

    一卷。清谭吉璁(详见《延绥镇志》)撰。武举,乃我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中专为选拔武官而设的科目,始于唐代,后历朝皆因之,不定期举行,至明代中期始定武乡试、武会试之制,清代沿袭,考试科目分外场和内场,分别为

  • 毛诗义疏

    一卷。北周沈重(500-583)撰,清王谟辑。沈重字德厚(又字子厚),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梁武帝大通四年(532)补国子助教,除五经博士。周武帝天和年间曾奉诏令在紫极殿讲三教义,听者二千余人,

  • 筠心书屋诗钞

    十二卷。清褚廷璋(约1779前后在世)撰。褚廷璋字左莪,号筠心。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卒年未详。乾隆二十二年(1757)召试,赐内阁中书。二十八年(1763)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降六品衔,乞归

  • 四书说约

    无卷数。明鹿善继(?一1642)撰。善继字伯顺,定兴(今河北定兴县)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追赠太常寺少卿,谥忠节。有《四书说约》、《无欲斋诗抄》。此书旨在宣扬王阳明心学,提倡“致良知”、“

  • 南齐书

    六十卷。梁萧子显(489-537)撰。萧子显,南朝史学家,字景阳,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他是齐梁皇族,齐高帝萧道成的孙子,在梁官至吏部尚书,很有文史才能。《南齐书》是一部记载封建割据政权的史书。原

  • 书目长编

    二卷。清邵瑞彭撰。邵瑞彭(约1878-1948),字次公,浙江淳化(今属浙江金华)人,目录学家。长期从政为官,因其学识渊博,通晓古今,与学界学者交往密切,著述很多。《书目长编》是他与人合作完成的重要目

  • 西域三种

    见《大兴徐氏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