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荆州府志

荆州府志

①十二卷,图一卷,明孙存修,王宠怀纂。王宠怀,字止庵,号梅南子,明光泽王。明景泰七年(1456)知府常熟延通判何省安创修《荆南志》。历七十余年后,丰山孙存任知府,因旧志历年久远,质俚疏漏,托生长于荆州的光泽王编修府志,以郡学诸生相佐,以明《一统志》为准,发凡定例,书成于嘉靖十一年(1532)。共十二卷图一卷,分十纲,为:舆地志、食货志、祀典志、宫室志、藩封志、职官志、武备志、人物志、方外志、艺文志。五十九目,各有小序,引其端,此志纲举目张。当时宜昌尚未分府,荆门也未属直隶州。荆州府属除江陵、公安、石首、监利、松滋、枝江、宜都外,俱载志中。所绘府治藩封及州县分图十九幅,至为详明,在明代地志中,可称体例完备。惟沿革称江陵于元天历二年(1329)改中兴县,而《元史·地理志》记唐代荆州复为江陵府,宋为荆南府,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上路总管府,天历二年(1329)改为中兴路,领土县,首江陵,并无江陵改中兴县之条,此志考证未详。又明初开科诏,谕制敬一箴,程氏四箴注,范氏心箴注等,不专为荆州一府,并载入艺文志的圣制中,未免失于泛滥。② 四十卷,首一卷,清郭茂泰修,胡在恪纂。郭茂泰,字鲁瞻,陕西泾阳县人,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间任荆州府知府。胡在恪,字念蒿,湖北江陵人,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官江西驿盐道副使。荆州府志,明共二修,嘉靖十一年(1532)知府孙存,再修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教谕杨学濠,康熙间郡守郭茂泰以府志失修将近百年,延胡在恪重行纂辑,康熙二十四年(1685)刻印。此志有目无纲,不及嘉靖志次第井然,且沿革表所载清因明制,府领夷陵、归州二州;江陵、公安、石首、监利、松滋、枝江、长阳、远安、巴东、兴山十一县。此虽本《明史·地理志》荆州府,但嘉靖志中府领三州十三县,至嘉靖十年(1531)改荆门州隶承天府,划去潜江、当阳二县。明中期地理志承天府内,已经分别注明,此沿革最大者,不应略而不书。又荆州自春秋以来,建国封王,史不绝书,故嘉靖志立藩封一门,此志既立封建一门,又列帝王冠于人物之首,颇不伦不类。荆州属各邑,江襄夹流,陂泽卑湿,全赖累土筑堤,御建瓯而下之水,此志首创堤防一门,各县附堤防考略,可称创所未备,知所先务。③ 五十八卷,首一卷,清叶仰高修,施廷枢纂。施廷枢,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贡生。荆州府,前领二州十一县,乾隆时领八县。府志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胡在恪纂修,距此时已七十年未修了。疆域迁变,纪载宜异,及今不详,后此奚述,重修已刻不容缓。乾隆二十二年(1683)知府叶仰高延施廷枢重辑,同年志成。《荆州府志》乾隆二十二年刻本。此志分目多沿康熙旧志。人物增忠义、文苑二门,删隐逸,方技易名艺术,旧志自晋至赵、宋共十二人,此编将庾季才入列传,陆法和入仙释,王楼严入流寓,余桓、石虔、李子牟等俱入杂记。将旧志封建、帝王并为藩封,较为恰当。志首八景图,尤为有识。此编分门别汇,品章秩然,无凌乱之嫌,其辨证之精,非他志所能及。故宣统《湖北通志外编》称此书,征引最详,考据不苟,属湖北诸志中最称善本。不足之处,荆州自古历代用武之地,春秋以来,兵事不断,此编创列纪兵一门,其义甚当,但军制列于第五十卷,纪兵列于第五十五卷,失类列之义。又荆州所属各县,地势低洼,江襄夹流,水患严重,此志只载江防不及河防,则重江患而轻河害。④ 八十卷,首一卷,清顾嘉蘅、李廷鉽同纂。顾嘉蘅,湖北东湖县人,道光二十年(1840)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李廷鉽,直隶易州(今河北易州)人,咸丰三年(1853)进士,官湖北咸宁知县。荆州府志,自乾隆二十二年(1755)施廷枢重修后,历道光、咸丰未有续者,已有一百三十余年。光绪间知府倪文蔚延李廷鉽任总纂,书未成倪文蔚升任离去,继任蒋铭勋续终其志,于光绪六年(1880)告成。《荆州府志》光绪六年刻本。共八十卷,分地理志、建置志、经政志、堤防志、学校志、武备志、祠庙祀志、职官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祥异志、杂记志共十二类。此志以纲统目,以简御繁,各有小序,以开其端。星野之说,本属九州,光绪间荆州府属只七县,较禹贡荆州之地,不过十分之一、二,故删去星野一类,以免附会。堤防是荆州之关键,江堤以万城堤最为重要,各属院堤以防襄水,堤防志中有:万城堤、顺江堤、院堤,以江、河堤并重,比较乾隆志仅载江防为优。此编于历代兵事,汇为一卷,统于武备志,较乾隆志分列军制、纪兵,不相衔接为详。荆州自清初设有驻防,康熙、乾隆二志,除营制外别无纪载,此志将驻防、军制、科贡、人物诸类,分别各门,冠于七县之首,可称因地制宜详所未备。艺文只载书目,仿《隋书·经籍志》例;诗文散附各条,仿潜说友《临安志》例;网罗文献,所载必出,采范石湖《吴郡志》例;订正纂严旧志讹舛,采毛西河《萧山刊误》例。此志本末兼赅,取舍精审,较旧志更为完善。

猜你喜欢

  • 周易诠义

    十五卷。清汪绂撰。此书卷首为易学源流、周子太极图说、程子易传序上下篇义本义图说等,卷一至十二为经传十二篇,卷十三、十四为易学启蒙。汪氏以为明初程传朱义并行,程传朱义两失,故依吕祖谦所定古本正之,全录本

  • 伤寒医鉴

    一卷。元马宗素(生卒年不详)撰。马宗素平阳(今山西临汾)人。从师于刘完素。著有《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伤寒钤法》、《马冠群》、《医悟》等书。此书为马氏根据《素问·热论》的思想和刘完素之说,以驳斥朱肱

  • 大誓答问

    一卷。清龚自珍(1792-1841年)撰。龚自珍定玺玉,又字璱人,后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庵,又号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道光九年进士,官至礼部主事。龚自珍为清代后期的思想家、文

  • 东莞县志

    ①十四卷。清周天成修,邓廷哲、陈之遇纂。周天成,江南上元(今江苏南京市)人,举人,雍正四年(1726)知县。雍正八年(1730)清廷诏修《一统志》,令直省郡邑增修邑乘。知县周天成奉檄发凡起例,邑人邓廷

  • 南田县志

    三十五卷,首一卷。民国厉家桢、吕耀钤修,吕芝延、施仁纬纂。厉家桢,民国年间任南田县县长。此地旧属宁波府,四面滨海,明代与定海、玉环,皆在封禁之列,海中十洲,以大佛头山为主,共大小一百零八岛。清光绪初,

  • 诵诗楼诗钞

    一卷。清许瑞云撰。许瑞云,生卒年不详,字四娟,江苏金山(今属上海)人。唐天溥之妻。清代诗人。此书有道光二十二年(1850)刊本。书前有杨秉杷的序言,及作者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自己所作序言,书末有

  • 读左琐言

    一卷。清倪倬撰。倬字云庄,一字汉甫,青浦(今属上海市)人。笃学嗜古,钻研经典。著有《农雅》、《我我书屋吟稿》、《存善堂文集》等。此书是他的读书笔记。他依据古代经典,辨证诸家《左传》注疏的误说,确有所得

  • 三长物斋诗略

    五卷。清黄本骥(见《三长物斋文略》)撰。其诗略,诗之附见丛刻者不录,应酬之作多汰去不存,犹文略之意。故五卷仅诗三百六首。盖欲精不欲杂,取约不取繁。黄本骥与其兄本骐少时齐名。本骐以才力富赡著,而黄本骥则

  • 仪礼释宫

    三十卷。宋李如圭撰。李如圭生平事迹详见《仪礼集释》。古代宫室,都有定制,《仪礼》时其载述颇详,然而随时代变迁,宫室定制各不相同,后世阅读《仪礼》亦不尽知古时登降之节、进退之序,故有考古礼者不明于古人宫

  • 四书质言

    三卷。明牛应元撰。应元字春宇,陕西泾阳人。是编《千顷堂书目》著录。书首有万历二十年(1592)应元自序及浙江提学副使李同芳序。后有戊子马化龙跋。自序谓质言,就《胜引录》而质。凡《大学》《中庸》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