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荀子

荀子

二十卷。荀况(约前319-前230)撰。荀况字卿,时人称之荀卿,汉人避宣帝讳改称孙卿,战国时赵国(今山西安泽县)人。曾多次游学于齐,三次为齐稷下学宫祭酒。后去楚投奔春申君黄歇。春申君被杀之后,他也被罢职,即家于兰陵,著书终老。荀况治学甚广,哲学、政治、经济以至文学,造诣精深。他虽承继孔子之说,但却扬弃了其中的消极部分;并从儒家观点出发,对于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均有所批判吸收,从而建立起他的思想体系,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他在政治上,强调维护等级制度,主张用礼义维持社会秩序;在天道观上,把“天”解释为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规律,不以人的愿望为转移。提出“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的观点;在认识论上,提出唯物主义的世界可知论,强调“物理可知”,主客观接触才能构成认识。还提出正名的逻辑思想,着重演绎推理的运用,反对诡辩学说,强调名实必须相符;在人性论上,宣扬“性恶”,重视社会环境的教育改造作用。故唐宋之儒认为荀况学说是“离经叛道”,群起而攻之。韩愈读《荀子》曰:“孔子删《诗》、《书》,笔削《春秋》,合于道者著之,离于道者黜之。故《诗》、《书》、《春秋》无疵。余欲削《荀子》之不合当,附于圣人之籍,亦孔子之志欤。”自韩愈谓荀书小疵,宋儒复攻其“性恶”之说。于是贬斥荀子者日众。然清代汉学大儒,多反其说,而钱大昕跋《谢刻荀子》、汪中《荀卿子通论》,二篇,义允辞严,始归于正。须知战国之政治、学术、人心、风俗,与春秋迥异,荀卿之言,皆因乎时势,而大旨遵乎仲尼,唐宋诸儒,偏执己见,而不自知其谬。荀子在儒学分化中,代表革新势力,成为先秦唯物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其文章组织绵密,文辞繁茂,长于说理,中心突出,兼以风格浑厚著称。并善于运用类比和引证的方式来反复阐明问题。他的文章标志着中国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发展。《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重要著作之一。汉刘向《七略别录》称为《荀卿新书》,著录为十二卷三十二篇,唐人杨倞为本书作注,以文字繁多,分为二十卷,称《荀卿子》。宋以后通称《荀子》。全书体系严整,贯彻了作者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中阐明对“天”的认识,提出“天行有常”的观点,即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他的人定胜天思想表现得非常强烈。他又以心理学为基础,在《解蔽》里强调思维对于感觉的优越性。他吸取孔子的正名思想和墨家形式逻辑思想,在《正名》里阐述了名词起源的三要素:主观的、客观的和社会的,这些丰富的逻辑思想,均超过前人的成就。又认为“名”是“实”的反映,是社会的产物,由“约定俗成”而来。《非十二子》是他评论各家思想的专篇。荀子主张人的造就决定于后天的教育,他在《性恶》篇里特别强调“注错习俗”,“化性起伪(为)”,虽然性恶说属于唯心主义,但他所揭示的教育作用,却有其合理的一面。反对“学在官府”的古代教育制,争取另向贵贱有等的新制的社会教育方向转化。而他的《礼论》、《王霸》、《王制》、《富国》等篇便阐明了他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思想。《荀子》一书不仅反映出荀卿的哲学、政治、经济各方面的思想,同时也反映出他文学上的成就——反对华辞巧说,崇尚实用,这和他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是分不开的。他为后代论文提出原道、征圣、宗经的渊源,把文学和政治紧密地结合起来。这对后世文学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所以《荀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及文学史上都占重要的地位。但《荀子》亦是先秦诸子书中争论很大的一部书。一种意见全部否定,认为《荀子》全是伪书。以吕思勉、杨筠如为代表,他们的理由是:①《荀子》有“非象刑之论,与儒家之尚德化根本不相容。”②“《性恶》之论,法后王之言,亦皆与儒家之义不能并立。”③“其论礼也……亦法家论法之语。”④“儒家大师荀卿,其议论果如今《荀子》书所云,则在儒家中实为异军苍头;安得历先汉二百年迄无祖述之书,亦无反驳之论?”⑤“今《荀子》同《韩非外传》……《管》、《庄》、《列》诸子,《晏子春秋》、《淮南王书》者。……其与诸书同处,足证其书由抄袭而成。”二,否定一部分。以梁启超为代表,他说:“《荀子》全书,大概可信。唯《君子》、《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尧问》、《大略》七篇,疑非尽出荀况之手,或门弟子所记,或后人附益也。”三,全部肯定的,以杜国庠为代表,他认为,现存《荀子》三十二篇差不多都是可靠的。《成相》篇是荀况晚年自写的思想大纲,在全书各篇中,可以找到和它平行的文字。这就是他全部肯定的理由。(见《先秦诸子思想概要》)《荀子》在唐宋以前没有注本,唐代有杨倞《荀子注》流行最广,宋以来历代都有刻本。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卢文弨、谢墉校嘉善谢氏安雅堂刻本为最佳。谢墉著有《荀子笺释》。清人王先谦的《荀子集解》详赡精确,为《荀子》注本中最好的一种。王注有《诸子集成》本。近人梁启雄著《荀子简释》,有1956年北京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猜你喜欢

  • 王溪师传录

    一卷,附录一卷。旧本题宋童伯羽(1190-?)撰。童伯羽字蜚卿,人称敬义先生,瓯宁(今福建省瓯宁县)人,为朱熹之门人,性沉默寡言,好读书,不乐仕进。著有《四书训解》等。此书所录朱熹之语,在池饶本语录内

  • 清贡举考略

    三卷。清黄崇兰(见《明贡举考略》)撰,赵学会续编。黄崇兰有《明贡举考略》(已著录),后以清朝科举取士,制仿前明,其间遇有大庆,特开恩科,或逾年即行,或一岁再举,实前明所未有,故仿《明贡举考略》之体例,

  • 武阳志馀

    十二卷,首一卷。清庄毓鋐、陆鼎翰纂修,陆鼎翰,江苏武进人,光绪元年(1875)恩贡。清道光间,邑人李申耆手定《武阳合志》体例,志未及告成而卒,其志成于众手,并版毁于兵燹,至光绪五年(1879)王氏复修

  • 雍益集

    一卷。清王士祯(1634-1711)撰。王士祯生平详见《蚕尾集》(辞目)。是集均为康熙三十五年(1696)奉使祭告西岳、西镇、江渎途中所作。据集前其弟子盛符升序称,士祯曾自言“再使秦蜀,往返万里,得诗

  • 大成乐律

    一卷。清孔贞瑄(生卒年不详)撰。孔贞瑄字璧六,号历洲,晚号聊叟,曲阜(今山东曲阜)人,顺治庚子(1660)年举人,官至大姚县知县。是书本是孔贞瑄为济南教授时所作,以洞箫的七调推求三分损一上生下生的道理

  • ■书堂笔记

    二卷。清代郝懿行(1757-1825)撰。郝懿行字恂九,号兰皋,栖霞(今山东东部)人。嘉庆进士,官至户部主事。潜心著述,精于名物训诂之学,著有《易说》、《书说》、《春秋说略》、《山海经笺疏》、《竹书纪

  • 正蒙集解

    九卷。清李文炤(详见《周易本义拾遗》)撰。该书解释张载的《正蒙》,粗具训释,无所发明。其《乾称》篇,因朱熹曾取《西铭》自为一书,故删除不载。此与陈澔注《礼记》删除《大学》、《中庸》相似,其解《参两》篇

  • 唐百家诗选

    二十卷。旧本题宋王安石(1021-1086)编。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庆历进士。初知鄞县,借官谷给农民,试图减轻高利贷剥削,有成效。仁宗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主张改革

  • 广仓

    一卷。梁樊恭(其生平未详)撰。是书阮孝绪所撰《七录》有著录,《隋书·经籍志》曰:“梁有《广仓》一卷,樊恭撰。亡。”北魏江式《论书表》云:“所谓《埤》、《广》,缀拾遗漏,增长字类。”唐封演《闻见记》云:

  • 见素诗集

    十四卷。明林俊(1452-1527)撰。林俊,字待用,号见素。福建莆田人。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授刑都主事,迁员外。以事下狱,谪姚州判官,迁南刑部员外,后擢云南按察副使、进按察使,改湖广,引疾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