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群经剩义

群经剩义

一卷。清俞樾(详见《群经平议》)撰。作者因为开始打算续《群经平议》,久未成书,故题曰“群经剩义。”其中,谓《周礼·人》“掌金玉锡石”,当作“掌金锡玉石”,引职方氏“扬州其利金锡竹箭,雍州其利玉石”为证,似可成立。至于地对《诗经·山有枢》,申明其序之说,并非新解,吕祖谦《家塾读诗记》及朱鹤龄《诗经通义》都已论及。“念彼共人”句,谓讽共伯以早归政,不免望文生义。此书零星掇拾,精华并不多见。《群经剩义》有《南菁书院丛书》本(第二集),《春在堂丛书·俞楼杂纂》本。

猜你喜欢

  • 麟角集

    一卷。唐王棨(约873前后在世)撰。王棨,字辅文,一作字辅之,福清(今属福建)人。生卒年不详。咸通三年(862)登进士第。官至水部郎中。黄巢起义后,不知所终。著有《麟角集》。唐代取士,科目至多,而所最

  • 肇论疏

    三卷。陈释慧远撰。慧远生平事迹详见《维摩诘所说经义记》辞条。《肇论疏》故名思义,是解释僧肇所撰《肇论》一书的。旧有人称《肇论疏》为《肇论义记》。此疏在发挥肇师思想方面虽有可取之处,但也存在不少缺欠。一

  • 五经文字

    三卷。唐张参(生卒年不详)撰。张参,唐代宗时(762-779)人,开元天宝间举明经,至大历初佐司封郎,寻授国子司业。博通经史,精于字学。另著《唐广韵》五卷,今不传。是书为辨正经传文字形体的书。大历十年

  • 孝经宗旨

    一卷。明罗汝芳(1515-1588)撰。汝芳字维德,号近溪,南城(今属江西)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官至布政使参政。初从永新颜钧讲学,后颜钧系南京狱当死,汝芳鬻产救出。罢官后,汝芳事养颜钧,

  • 四书章句附考

    四卷。家塾读本句读 一卷。清吴英及其子至忠撰。吴英字伯和,江苏吴县人。是书首有吴英自序,言命其子忠遍觅借古本四书,求疏释四书之书。以求《朱子章句集注》最后改定本及传写未误者,别录一部,而私记考证附于后

  • 肘后备急方

    八卷。晋葛洪(284-364)撰,梁陶弘景、金杨用道补。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他出身于没落官僚贵族之家,勤奋好学,日樵夜读,博览众书。曾封关内侯。晚年居广东罗浮山修道

  • 律易

    不分卷。清缪阗(生平事迹见《律吕通今图说》条)撰。缪氏作《律吕通今图说》后,恐律吕随纳音易位说失之臆断,于是由干支之位推天地之数,乃知律由声生,声由数定。又疑纯阳终不合声音之序,于是由八音所不收探声理

  • 濮州志

    ①六卷,明李先芳纂修。李先芳,字伯承,别号北山野史。濮州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举进士,选新喻知县,官至毫州同知,以诗文名世。此志系李先芳自亳州同知罢归后纂修的,本州名绅祝尧焕、苏濂等参与设局,万

  • 临法书

    四卷。清陈兆崙(1700-1771)书。陈兆崙,字星斋,号勾山(一作句山),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雍正八年进士,后官至乾隆时太仆寺卿。陈兆崙工于书法,尤善临摹,梁闻山曾称赞他的临书不求工而工,不求似而

  • 伤寒撮要

    四卷。清王梦祖(生卒年不详)撰。王梦祖字竹坪,蒲城(今陕西大荔)人。作者潜心于医学五十年,自上古至当今,诸家医著无不研读。尤精于伤寒,举仲景为宗,认为伤寒为医者大纲,不可不知。于是相互考订诸家之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