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礼记正义

礼记正义

六十三卷。汉郑玄(127-200)注,唐孔颖达(574-648)疏。玄字康成,北海郡高密(今山东高密)人,汉代经学大师,世称“后郑”,以别于郑兴、郑众父子。曾入太学学习今文《易》和《公羊》学,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左传》等,最后从马融学古文经。后游学归里,聚众讲学,从者数百千人。因党锢事被禁后潜心著述,以古文经说为主,兼用今文经说,遍注群经,为汉代经学之集大成者,称为郑学。著有《六艺论》、《驳五经异文》等。孔颖达字冲远,河北衡水人,唐代名儒。隋大业初选为明经,授河内郡博士、后补太学助教。入唐,首馆秦王府文学馆学士,累迁国子博士,给事中。贞观三年(629)与魏征等人修成《隋书》,授为散骑常侍。后与颜师古、贾公彦等人奉诏主编《五经正义》。《礼记》又称《小戴礼》、《小戴记》或《小戴礼记》,儒家经典之一,共十二卷四十九篇。是为《仪礼》之附庸,以解释与补充其经义,为孔子门徒所写。初无定本,至汉时戴德选辑为八十五篇,世称《大戴礼记》。后戴德之侄戴胜又精录戴德本中四十九篇,合为十二卷,也称《小戴礼记》。迨玄为之作注,其书乃大行于世。郑玄之注,全面总结了汉代以前之《仪礼》研究,广征博引,采众家之说,不拘派别,无门户之见,凡可用之说尽收其中,是为清以前《礼记》研究最具权威之作,经学史上亦据有要位。郑注之后,诸儒群起为《礼记》作疏,唐以前诸疏见史者,南朝有贺循、贺玚、庚尉之、崔灵恩、沈重、皇侃诸人;北朝则有徐道明、李业兴、李宝鼎、侯聪,熊安生诸家。入唐,仅存有皇侃、熊安生二家。皇疏较为详备,但悖于郑注者居多;熊疏又多引外义,疏文欠精要,且多有违背本经者。贞观中,敕孔颖达等修《五经正义》,颖达乃以皇疏为本、熊疏为辅,相互参稽,各取所长,剪除蔓芜,撮取机要,修成《正义》。于疏中力主郑说,不免附会之处。然综观全书,词富理博,证据详悉,堪称集大成之作,亦为《礼记》研究之重要参考。郑注与孔疏分别为二十卷和七十卷,初皆单行于,约在南宋绍兴年间,两书始为合刊,析为六十三卷,并称《礼记注疏》,为研究礼学之必读著作。宋刻本藏北京图书馆,此外传本颇多,除《通志堂经解》本,通行本为各种版本之《十三经注疏》本。

猜你喜欢

  • 枢垣记略

    二十八卷。清梁章钜撰,朱智续撰。梁章钜在嘉庆末、道光初任过五年的军机章京,这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军机处档案,手不停披,随笔甄综,日有所积,并产生编撰图书的想法。为此,梁章钜又选取了一些曾在军机处任职者的

  • 金陵通纪

    十卷,续通纪四卷。清陈作霖撰。陈作霖(1837-1908),字雨生,号伯雨,室名可园,世称可园先生,江宁人。先后于省府、县志局、书院、学堂、官书局、官报局、图书馆任职。此志为编年体,上述邃古,下迄晚清

  • 来禽馆集

    二十九卷。明邢侗(1551-1612)撰。邢侗,字子愿,临邑(今属山东)人。万历二年(1574)进士,除南宫知县,征授御史,出为湖广参议,迁陕西行太仆少卿。罢官时年仅三十余岁,因家资饶富,于是筑“来禽

  • 竹村杂记

    二卷。清史白(详见《复堂杂说》)撰。《竹村杂记》是史白的一部杂说之作,与《复堂杂说》内容相似,只是条目稍多。此书主要是考证历史事实、历史事件等内容,如“黄池之会”。有可取之处,但也存在牵强附会等不足之

  • 受祺堂文集

    四卷。《续集》四卷。清李因笃(1633-?)撰。李因笃字天生,一字子德。陕西富平人。康熙中荐鸿博,试列一等,授翰林院检讨。不久,以母老由辞归,遂不复仕。其学宗朱熹,工诗,尤精音训。著《受祺堂诗集》、《

  • 明伦大典

    二十四卷。明嘉靖六年(1527)奉敕撰。初名《大礼全书》,后世宗朱厚熜更名为《明伦大典》。据史书记载,正德皇帝朱厚照死后无子继位,由慈寿皇太后与大学士杨廷和定策,选武宗从弟朱厚熜嗣皇帝位,是为嘉靖皇帝

  • 天学初函

    五十二卷。明李之藻(详见《宫礼乐疏》条)编。利玛窦等欧洲传教士初来中国之时,士大夫对他们的博辨之才甚为钦佩,纷纷趋附。李之藻、徐光启等更为甚者,他们一方面向利玛窦等学习西方先进科学,另一方面及时将西方

  • 留梦阁诗钞

    一卷。清康瑞兰撰。康瑞兰,生卒年不详,字畹滋,山西兴县人。总督康基田之女,孙某之妻。婚后早逝。清代诗人。此书有嘉庆二年(1797)精刊本,《山西通志》将康瑞兰作康蕙兰。

  • 四礼训蒙

    一卷。朝鲜李恒福撰。李恒福生卒年不详,字子常,一字白沙,号弼云,庆州人。书名所言“四礼”指冠礼、婚礼、丧礼、祭礼,“训蒙”即训导童蒙。著此书的最初动因作者自跋说:“余疾夫小子蒙士,每当祭时,登降拜俯,

  • 荣进集

    四卷。明吴伯宗(?-1384)撰。吴伯宗,名佑,以字行,江西金溪人。洪武二十四年(1391)进士第一,授礼部员外郎,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后降检讨以终。事迹据《明史》本传。吴伯宗守正不阿,虽忤旨贬谪,仍不